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郑永年预测: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或登顶全球最大经济中心

时间:2025-11-19 11:35:38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从经济规模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去年统计数据已超越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湾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若11个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到2035年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科创中心。”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主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作出上述判断。


郑永年(图源:主办方供图)

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常住人口约1.28亿,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叠加港澳地区后规模更显庞大。郑永年强调,大湾区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当前需重点思考三个问题:在“十五五”期间承担何种责任?具体实施路径是什么?如何通过改革突破现有瓶颈?

针对发展路径,郑永年提出三大核心建议:
首先需构建“大科创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香港拥有8所高校,其中5所位列全球前100名、3所进入前50名;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的基础科研能力快速崛起。若两地实现科研资源统筹,可形成与美国加州相媲美的创新生态,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其次要通过应用技术转化重塑制造业优势。珠三角在技术转化效率与成本方面长期领先,但生物医药、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仍存在落地缺口,产业升级潜力巨大。建议以应用技术转化为核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巩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

此外需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通过强化三地协同效应提升高端要素吸引力,同时构建大湾区共同市场,促进11个城市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助力企业加速出海布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郑永年提出三项具体改革举措: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建议建立大科创体制,重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人才结构过度侧重学术型,需大力培养工业人才。他指出:“美国不仅拥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工业人才储备同样雄厚,而后者对经济发展更具直接推动作用。”建议科研经费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通过“抓小放大”策略激活创新活力,同时完善“耐心资本”培育机制。

监管体系改革方面,主张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施适度宽松政策。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国内创新药企业因审批周期过长、风险投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优质资产被国际资本低价收购。游戏、人工智能等行业同样面临类似困境,需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开放制度创新方面,建议广东率先推进单边开放战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风险问题,他提出依托南沙、前海等战略平台,联合香港打造安全可控的“出海第一站”。“当前多数企业将南美作为海外拓展首站,风险过高且损失惨重。通过粤港合作建立缓冲地带,可为企业提供更稳健的国际化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