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江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家备受瞩目的明星独角兽企业——盛合晶微,正蓄势待发,朝着A股市场疾驰而去,无锡即将迎来一场超级IPO盛宴。
盛合晶微的故事,堪称半导体行业的一段传奇。11年前,由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这两大行业巨头共同出资成立,如今已在全球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领域声名鹊起。成立之初,无锡江阴政府便展现出远见卓识,全力支持盛合晶微的建设,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更是持续为其保驾护航。在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当地国资毫不犹豫地拿出真金白银,最终成为盛合晶微的第一大股东,彰显了对这家企业的高度认可与坚定信心。
放眼无锡,IPO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排队上市,资本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5年以来,无锡在A股市场已收获颇丰,江顺科技、技源集团、华新精科、德力佳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为无锡的资本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6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达126家,数量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二,总市值超1.5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42家,总市值超7000亿元。同时,全市还有50家企业正积极准备上市,以及超400家上市后备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多个热门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盛合晶微的辉煌历程,要从两家半导体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说起。时间回溯到2014年,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发后不到两个月,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分别拿出2550万美元和2450万美元现金,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盛合晶微的前身——中芯长电。
两家头部企业之所以携手合作,是为了打造国内首条完整的12英寸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本土产业链。当时,中芯国际的业务重心在前段晶圆制造,长电科技则专注于后段封装测试,而中芯长电则聚焦中段硅片加工。这种布局的好处显而易见,能够缩短芯片从前段到中段及后段工艺之间的运输周期,从而帮助芯片设计公司显著缩短市场反应时间,更好地满足快速更新换代的移动终端市场需求,最终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水平。
于是,中芯长电从无锡江阴起步,开始大力发展12英寸凸块制造及配套晶圆芯片测试能力。选择扎根当地,不仅是因为可以依托长电科技已有的制造基地和健全的配套设施,更因为无锡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在集成电路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半导体看江苏,江苏半导体看无锡。”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无锡便被誉为“中国集成电路摇篮”,开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无锡不仅集聚了近千家企业,2024年全市集成电路产值还超过25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二,为盛合晶微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这两大股东的强大支持下,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中芯长电在中芯国际原执行副总裁崔东的带领下,发展势头迅猛。成立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完成了生产工艺的调试和产品认证加工,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执行力。
到了2016年,中芯长电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开始为高通提供14纳米硅片凸块量产加工服务,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14纳米先进工艺技术节点产业链并实现量产的半导体公司,成功填补了中国大陆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的空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未一直延续。2021年,中芯长电遭遇了成立以来的重大挑战。由于宏观环境发生变化,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最终选择将持有的中芯长电全部股权转让出去。与此同时,中芯长电也将公司名称改为盛合晶微,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尽管经历了股权变更,但盛合晶微依旧坚定地深耕中段硅片加工领域。此后,公司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相继攻克多个更先进制程节点的高密度凸块加工技术,成功跻身国际先进节点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按照灼识咨询的说法,截至2024年末,盛合晶微拥有中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凸块制造产能规模,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盛合晶微最终成长为中国大陆少有的全面布局各类中段硅片加工工艺和后段先进封装技术的企业。公司能够为高性能运算芯片、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射频芯片等多类芯片提供一站式客制化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服务,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盛合晶微的业绩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翻看招股书,在2022年至2025年6月期间,公司的收入分别达到约16.33亿元、30.38亿元、47.05亿元和31.78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 -3.29亿元、0.34亿元、2.14亿元和4.35亿元。凭借如此亮眼的成绩,这家位于无锡江阴的明星独角兽企业,最终于近日正式开启了冲刺A股的征程。
盛合晶微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获得了众多投资人的青睐,融资历程可谓一帆风顺。
在获得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出资成立后,盛合晶微于2015年9月迎来了重要的一轮融资,从中芯国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高通手中成功拿到2.8亿美元。当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也才成立一年多,此次投资充分显示了其对盛合晶微未来发展的高度看好。更早之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资中芯国际,并参与了长电科技的跨国收购。在他们看来,此次投资盛合晶微将有助于推动在中国构建起由前段制造、中段加工和后段封测所构成的先进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到了2021年6月,随着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通过股权转让退出,盛合晶微迎来了新的股东阵容。招银国际、中金资本、元禾厚望、元禾璞华等成为了盛合晶微的新股东,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个月后,盛合晶微完成3亿美元C轮融资,实现了首次独立开展股权融资,标志着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这次C轮融资中,除了光控华登、建信领航、建信信托、国方资本、碧桂园创投、华泰国际、金浦国调、深创投、中信证券等新股东入局外,老股东元禾厚望、中金资本、元禾璞华也继续提供资金支持,让盛合晶微的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2023年2月,盛合晶微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股权变动。通过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买老股,深圳资本、中芯聚源、君联资本、恒旭资本成为盛合晶微的股东。次月,公司完成约5.24亿美元C + 轮融资,估值达到近20亿美元,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当时,元禾璞华、渶策资本、兰璞创投、君联资本、太保资本、立丰创投、尚颀资本、TCL创投、古玉资本、中芯熙诚、普洛斯、临港科创投、中信金石、凯旋创投、海望资本、汇芯投资、宏兆基金、钛信资本、中移雄安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都参与了该轮增资,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盛合晶微的高度认可和坚定信心。
在元禾厚望看来,盛合晶微在以中道工艺为基础的先进封装产业,尤其是芯粒(Chiplet)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在这个赛道相对于国内同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盛合晶微已然成长为中国硅片级先进封装标杆企业,并进一步发展先进的三维系统集成芯片业务。”君联资本曾直言,相信盛合晶微未来会凭借自身实力引领国内高端先进封装产业的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当时间来到2024年12月,盛合晶微再次迎来重要融资。新国联集团、金浦投资、孚腾资本、临港新片区基金、新城投资、元禾厚望、中国国新控股、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国寿股权、临港数科基金、渶策资本等纷纷投了盛合晶微7亿美元,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按照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盛合晶微名列其中,估值为205亿元。上市前,盛合晶微第一大股东新国联集团持股10.89%,这也意味着这家无锡江阴国资的持股价值超过22亿元,充分体现了无锡国资对盛合晶微发展的坚定支持和信心。
随着盛合晶微正式冲刺A股上市,无锡的IPO大军正变得更加庞大,资本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时间回到4月24日,江顺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敲响了无锡A股2025年的“第一钟”。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公司,凭借首创的“连淬连回”热处理工艺和自研的行业内首条全自动化模具生产线,已成为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无锡的资本市场增添了新的亮点。
90天后,深耕膳食营养补充行业20余年的技源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无锡江阴璜土镇的首家上市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源集团不仅自主开发了氨糖原料精细加工及定制化处理关键技术,还成为肌肉健康补充剂原料产品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在行业内占据着重要地位。
没过多久,华新精科于9月5日来到A股市场。作为精密冲压铁芯龙头企业,华新精科已成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微特电机铁芯、电气设备铁芯、点火线圈铁芯等产品的主流供应商之一,与法雷奥、博世集团、比亚迪、宝马集团、采埃孚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到了11月7日,专注于齿轮传动产品的德力佳也在上交所成功敲钟。目前,德力佳深耕风力发电传动设备领域,已构建起从前端开发设计、中端批量生产到后端运维服务的全业务链体系,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如果将视野放大,会发现无锡资本市场的表现异常亮眼。不完全统计,目前无锡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6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达126家,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二,总市值超1.5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42家,总市值超7000亿元。这些上市公司涵盖了多个行业领域,为无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上市公司数量惊人,无锡还有一大批企业正在排队IPO。据媒体报道,目前无锡拟上市企业50家,上市后备企业超400家,这些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多个热门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番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
近年来,无锡通过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优化并购重组政策环境、搭建产融对接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久前,为进一步展示无锡资本市场良好形象,同时增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互动互信,当地还首次组织无锡上市公司集体接待投资者,并启动了投资者走进无锡上市公司系列活动,加强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了无锡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24年,无锡GDP约为1.6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当地GDP约为1.1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其中,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的江阴,在今年已收获3家上市公司,目前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65家。江阴2024年GDP达到5126亿元,人均GDP超4万美元,实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韧性。
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上市公司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培育并借助上市公司的力量,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正在绽放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未来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