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公募基金加速国际化布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全球定价权

时间:2025-09-22 19:14:18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券商中国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以全球化视野重构发展格局,通过拓展QDII业务、设立境外子公司、布局互联互通ETF及深化国际合作,加速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这一进程不仅推动中国资产全球定价权的提升,更成为向国际投资者传递中国投资价值的重要窗口。

公募出海:从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将国际化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突破35万亿元,为“出海”提供了坚实基础。以泰国市场为例,今年8月底,泰国头部资管机构盘谷资产管理通过QFII渠道配置易方达基金权益类产品,推出投资中国的FOF基金,标志着中资公募成功吸引国际资金配置中国资产。

在机构布局方面,境外子公司网络持续扩张。从香港、新加坡、澳门到纽约,已有20余家公募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今年6月,兴证全球基金新加坡子公司获批,拟任董事长为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易方达基金则计划在更多国家设立子公司,其香港子公司已持有12个国家及地区的资产管理牌照,具备跨时区、多币种运营能力。

互联互通ETF的扩容更为显著。产品覆盖范围从发达经济体延伸至新兴市场,包括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巴西等265只产品。例如,日本日兴资产推出的奥明易方达创业板ETF在新加坡上市,富国基金全资子公司则在马来西亚推出ETF,成为境外资金投资中国资产的重要通道。

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定价权的核心路径

公募基金的国际化进程,本质上是国内资本市场开放深化与投资者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长城基金曲少杰指出,随着居民财富积累与资产配置理念成熟,跨市场、多品类的多元化配置需求持续攀升。全球视角下,更丰富的投资工具与庞大的市场体量,能够更好满足国内投资者需求。

从资产定价角度看,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认为,中国资产重估进程推动全球定价成为必然趋势。公募基金通过融合本土与国际优势,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例如南方东英推出的恒生科技ETF规模达625亿港元,成为东南亚、韩国、日本投资者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首选工具。

政策层面,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机制,以及QDII/QFII/RQFII额度优化,为公募“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制度基础。诺安基金陈瀛表示,境内外的收益剪刀差日益明显,促使国际资金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科技赋能:中国公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海外资管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国公募基金凭借科技与产业融合优势脱颖而出。南方东英相关人士透露,中东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应用高度关注,主动寻求定制化产品方案。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出长期配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加大布局。

魏凤春分析,中国公募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快速吸收海外经验并本土化的学习能力;二是庞大市场提供的实践土壤与人才储备;三是完整产业链支撑下的全球产业趋势捕捉能力。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已在核心零部件和AI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公募跨境投资提供丰富标的。

曲少杰进一步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创新高地”,使公募基金能够依托完整产业链,敏锐捕捉全球产业趋势。国内基金公司熟悉本土市场,可帮助国际投资者真正投资中国,这一优势在新兴市场投资中尤为突出。

风控与人才:国际化布局的双重挑战

尽管出海前景广阔,但公募基金仍需应对多重挑战。陈瀛强调,随着互联互通地区增多,产品策略需更加多元化,例如拓展境外衍生品工具与量化投资方向。同时,汇率波动、地缘冲突、市场波动等风险可能侵蚀投资收益,债券类QDII产品受影响尤为明显。

为应对风险,公募基金需构建全球化投研团队,引进具备海外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与海外头部机构合作。魏凤春建议,通过压力测试提前应对极端情况,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以降低单一资产风险。此外,海外追责成本高,跨国诉讼难度大,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曲少杰认为,当前QDII基金规模体量较小,反映多数投资者尚未尝试跨境投资。公募基金需引导投资者转变观念,拓展全球配置视野,同时加强透明度建设,推出适配不同风险需求的产品。


责编:王璐璐

排版:刘珺宇

校对:王锦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