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百城万圈”目标解析:聚焦“一老一小”的便民生活圈建设

时间:2025-09-22 20:11:46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15分钟,可以步行抵达学校、菜场、超市、健身房、社区医院,甚至转角的公园。这样的生活场景,正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更多城市落地。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推动便民生活圈向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构建覆盖全龄段的宜居、宜业、宜游、宜购生活圈。

2030年目标:百城万圈如何落地?

根据规划,到2030年,全国将确定100个一刻钟(15分钟)试点城市,打造1万个便民生活圈。这些“圈”如何规划?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便民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步行15分钟范围为半径,整合养老、医疗、教育、商业等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

“建设便民生活圈是保障民生、扩大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李佳路强调。

从“城市病”到宜居:15分钟生活圈的治理逻辑

为何15分钟生活圈建设受到如此重视?这与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带来的“城市病”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许多大城市采取“自上而下”的功能分区模式,将住宅区与商业、娱乐等功能区严格分离。这种模式导致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叠加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现有便民生活圈仍存在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基础设施老化、新业态应用不足等问题。为此,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从国家层面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自然资源部随后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为项目提供技术标准。

截至2025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已建成6255个便民生活圈,覆盖150.3万个商业网点,服务1.29亿居民。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作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试点区,其改造的兆军盛菜市场成为典型案例。


兆军盛菜市场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阿力米热/摄

该市场原为北京铁丝厂闲置厂房,2002年改造为便民菜场,服务周边8个社区。近年来,市场升级为集生鲜、缝纫、配钥匙、文印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体,楼上还引入潮流餐吧,日均人流量超7000人次,青年顾客占比达三分之一,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关切与消费升级

便民生活圈的覆盖范围仍有限,仅占全国城市社区的12.5%,且存在传统业态多、新兴业态少,商品供给多、服务供给少等问题。为此,《通知》提出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集成商业、养老、托育、医疗等功能。


图源:图虫创意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副主任沈迟指出,《通知》落实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一老一小”服务短板。

老年人:银发经济与服务升级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22%。随着“60后”“70后”进入退休期,养老服务需求激增,但助餐、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供给仍不足。

《通知》提出打造“银发金街”,通过集中为老服务业态,形成规模效应。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孙文灿介绍,近年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支持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老年助餐点达8.6万个,日均服务328万人次。

儿童:托育需求与政策支持

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人,超3成家庭有托育需求。根据《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将达4.5个,新增普惠托位66万个。


图源:图虫创意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表示,将从投资支持、空间保障、质量提升三方面发力,支持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加快老城区托育设施补充。

惠民生与促就业:便民生活圈的多重效应

聚焦“一老一小”不仅满足民生需求,还释放消费潜力。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带动养老、医疗等服务需求,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点;托育服务供给提升则有助于释放生育意愿,激发家庭消费动力。

此外,养老和托育行业存在巨大人才缺口。数据显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托育人才缺口近100万人。便民生活圈建设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实现民生改善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