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报聚焦】小米集团近日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单季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股价却意外疲软,创下阶段性新低,这一反差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根据小米集团(1810.HK)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当季公司实现营收高达1131亿元,连续多个季度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2%,更是连续7个季度收入增幅保持在20%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小米业务布局广泛,几乎涉猎了每个子板块,包括手机、家电和汽车等,尽管这些行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小米仍能取得如此业绩,实属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小米连续三个季度收入增幅出现回落,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因素,这一趋势在预期之中,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收入增量来看,小米主要得益于汽车销售业务的强劲表现。
其基本业绩盘中的手机和AIoT业务,本季度实现收入84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74%,但收入同比增长仅为1.6%,即收入增量只有13亿元。
具体而言,手机业务收入460亿元,出货量4330万台,略增加0.5%;而去年同期,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为475亿元,本季度下滑3.2%;本季度平均销售价格为1062元,比去年同期的1102元减少了约40元。

A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完成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以广告为主的互联网服务收入94亿元,增长10.8%。
整体而言,手机和AIoT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为22.1%,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毛利润达到185亿元。既然收入增量几乎为零,那么毛利率的改善显然成为了一大亮点,否则小米的业绩故事将难以讲述。
智能电动汽车以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290亿元,增长近2倍,这主要得益于小米两款汽车的推出;它们贡献了小米集团本季度收入的绝大多数增量。
其中,电动车业务收入283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7亿元。三季度,小米实现汽车销量10.88万辆,平均销售价格超过26万元,卖一辆车相当于卖出245部手机。尽管小米集团没有公布汽车等板块的毛利率数据,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数据进行推算。

小米在财报中特别指出,智能电动汽车以及AI等创新业务本季度已经实现经营盈利7亿元。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为盈利而奋斗的背景下,小米无疑是用时最短的。
规模是盈利的基础。蔚来早就放出话来,四季度要实现盈利,那么实现300亿元营收应该是其要达到的目标。
小米本季度实现毛利润259亿元,增长17%,比收入少5个百分点;除去手机和AIoT业务185亿元毛利润,则汽车等业务毛利润为74亿元,反推该板块毛利率为25.5%,比二季度毛利率26.4%大约减少了1个百分点。

小米本季度净利创新高,更多来自于公允值变动收益和其他收益,两项共计大约65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5亿元增加了60亿元。

如果去除该两项收益,则实打实的净利润大约是60亿元左右,和去年同期53亿元相比,也就增加了大约10个百分点左右。
公允值变动对净利润影响较大的企业,还有阿里巴巴等,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进一步了解。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小米净利润已经连续7个季度环比创下新高。然而,遗憾的是,其财报发布后次日(11月19日),股价却低开低走,最低至38.22港元,最终收于38.82港元,大跌近5%。

9月末时,小米股价曾达到59.9港元的高点,而至今日收市,其市值已经从高点回落5000亿元,万亿港元市值岌岌可危;不过,今年以来累计仍有12.5%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