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米净利润创新高却股价大跌,背后原因深度解析

时间:2025-11-20 06:07:16 来源:华美财经 作者:华美财经



【财报解读】小米集团(1810.HK)近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引发市场热议:单季净利润创历史新高,但股价却逆势大跌近5%,创下阶段性新低。这一反差现象让众多投资者和“米粉”感到困惑,本文将从财报数据、业务结构及市场情绪三方面深度解析背后逻辑。

根据财报披露,小米当季实现营收1131亿元,连续七个季度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2%。这一增速虽较前几个季度有所回落,但在智能手机、家电、汽车三大内卷严重的赛道中仍属亮眼。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增量主要来自汽车业务,而传统核心业务手机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增长乏力。



核心业务增长遇瓶颈
手机和AIoT业务本季度实现收入84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74%,但同比增长仅1.6%。具体来看:

  • 手机业务:收入460亿元,出货量4330万台,同比微增0.5%;平均售价(ASP)降至1062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0元。高端化战略尚未显著提振利润,出货量增长也陷入停滞。
  • A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以广告为主的互联网服务收入94亿元,增长10.8%。尽管毛利率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至22.1%,但收入增量有限,难以支撑整体增长。



汽车业务成最大亮点
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贡献了本季度收入增量的绝大部分。其中:

  • 电动车业务:收入283亿元,三季度销量达10.88万辆,平均售价超26万元,单辆车收入相当于245部手机。这一数据不仅远超国内新势力车企,更直接推动小米集团经营盈利7亿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盈利速度最快的公司。
  • 毛利率隐忧:尽管未公布具体数据,但通过反推可计算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5.5%,较二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成本控制仍需优化。



净利润创新高的“水分”
本季度净利润创新高,但主要得益于公允值变动收益和其他收益共计65亿元,同比激增60亿元。若剔除这两项非经常性损益,实际净利润约60亿元,仅较去年同期增长10%。这种“纸面富贵”难以支撑市场信心,尤其是与汽车业务高投入、低毛利的现状形成对比。



股价大跌的深层原因
财报发布后次日(11月19日),小米股价低开低走,最终收于38.82港元,大跌近5%。从9月末的59.9港元高点算起,市值已缩水5000亿港元,万亿市值岌岌可危。市场担忧集中在三点:

  1. 核心业务增长停滞:手机和AIoT业务收入增量几乎为零,高端化战略尚未突破。
  2. 汽车业务盈利可持续性:尽管短期盈利,但毛利率下滑、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未来盈利压力不小。
  3. 公允值收益的不可持续性: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过高,实际经营利润增长乏力。



未来展望
尽管短期股价承压,但小米的长期价值仍值得关注。汽车业务规模效应逐步释放、AIoT生态持续完善、高端手机市场逐步渗透,均可能成为未来增长点。然而,市场需要看到更扎实的经营数据,而非依赖公允值变动等“财务技巧”。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汽车业务毛利率变化及手机业务高端化进展。



结语
小米的财报再次证明:在高度竞争的科技行业,规模与利润的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的取舍,始终是管理层需要面对的核心命题。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汽车业务带来的想象空间,也要警惕核心业务增长乏力带来的风险。未来,小米能否真正实现“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闭环,将决定其市值能否重返巅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