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引发了公众对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刻反思。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今年9月,学校收到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后,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学校还表示,将严肃问责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的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图/学校官方微博
学术光环下的重重疑点
公开资料显示,郭某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其长期专注于纳米结构材料、亚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些光鲜履历背后却暴露出诸多疑点。
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郭某自称1994年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98年赴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从事纳米能源电池研究,2000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2006—2023年担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2023年回国入职江苏科技大学。此外,他还曾获2013年和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

江苏科技大学原教授郭某 图/网络
然而,这些履历却经不起推敲。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1994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是毕业于西安中学的楚怀湘,而非郭某。伍伦贡大学官网则证实,郭某所称的导师朱迪·拉珀院士2008年才加盟该校,1998年时仍在悉尼大学任职。更令人质疑的是,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显示,郭某自称任职的“先进材料及纳米科技学院”并不存在,其导师赫伯特·格莱特院士也从未在该机构任职。

《中华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曾对郭某进行报道
在学术成果方面,郭某宣称提出的“郭氏模型”和“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也缺乏实证支持。《自然·材料》官网检索显示,2006—2023年以“Nano Twin(纳米孪晶)”为关键词的论文中,并未出现郭某的名字。此外,他自称担任编委的两本国际期刊官网也未将其列入编委名单。至于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部官网显示,2013年和2016年的获奖者均来自其他单位,与郭某无关。
人才评审机制亟待完善
郭某事件暴露出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的漏洞。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指出,此事反映了科研界急功近利的心态:“科学是一个缓慢进步的过程,但郭某把自己包装得天花乱坠,学校就相信了,这反映出学校想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的迫切心理。”
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专家周鹏(化名)表示:“如果郭某的履历彻头彻尾是假的,这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关键是,当事人履历中有多少成分是假的?这是个罕见的个案,还是冰山一角?”
李侠进一步分析称,当前许多高校在人才评审中,专业教师的意见权重过低,人事部门权力过大,且面临引进“大牛”的绩效指标压力。“同领域学者之间,教师的学术水平很容易判断,但郭某的履历能通过层层筛选,说明专业人员在评审中的话语权亟待提升。”
学校背景与后续发展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显示,该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3年确立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长远目标。
此次事件发生后,学校已关闭郭某的教师个人主页入口,并表示将深刻反思人才引进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完善评审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鹏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