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田羽
中国证券行业正经历一场由顶层设计驱动的深刻变革。2025年11月19日晚,中金公司正式发布公告,宣布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这一动作不仅刷新了行业整合的规模纪录,更被视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投行的关键落子。
此次并购并非简单的资本扩张。在新“国九条”明确“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的政策导向下,叠加中央汇金对旗下券商资源的统筹整合,中金的战略跃迁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从“防风险”向“谋格局”的根本性转变。市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券商行业正式进入“造舰时代”。
从行业影响看,这是继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资本市场第二例“上市券商并上市券商”的重大重组。合并后的新中金总资产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继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后的第四家万亿级上市券商,其业务版图与战略定位均发生质变。
券商合并潮的底层逻辑重构
此次并购的核心命题,直指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未解的痛点:如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行?回溯历史,中国券商行业历经多轮整合——从上世纪90年代的行政主导型合并,到2000年后分业经营下的增资扩股,再到2004-2007年综合治理期的风险处置,过往整合多以“托底防风险”为目标,缺乏主动的战略布局。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新“国九条”首次将“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写入政策文件,同年9月国泰君安与海通的合并释放明确信号:资源向头部集中,行业从“各自为战”转向“主动整队”。2025年,财政部将中国信达、东方资产等AMC国有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汇金系券商数量增至八家,整合预期持续升温。
中金的行动将预期转化为现实。这场并购超越了传统资产并表的范畴,通过将监管目标、市场需求与自身定位深度绑定,为行业树立了结构性重塑的标杆。新中金的轮廓已然清晰:资本金更雄厚、业务线更完整、客户覆盖更广泛,其万亿级体量正叩响世界一流投行的大门。
万亿“金融航母”的确定性优势
合并后的新中金将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三家机构总资产合计达1.01万亿元,归母净资产升至约1715亿元,营收规模跃居行业第三。更关键的是,此次并购在中央汇金统筹下完成,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同属统一股东体系,大幅压缩了传统并购中常见的资金到位延迟、股权过户拉锯、管理层协调等摩擦成本。
对比历史案例可见其特殊性。2019年天风证券收购恒泰证券部分股份时,因3.5%股权过户悬而未决,最终被迫放弃收购并转让已购股权。而新中金的整合路径已提前规划:从组织架构到系统对接,均围绕“万亿航母高效运转”设计,确保业务无缝衔接与资源优化配置。
精准补短板:从“精英路线”到“全能选手”
对中金而言,此次并购更是一次对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补强。作为行业“投研天花板”与“投行王牌”,中金在专业门槛高的业务领域优势显著,但经纪业务长期存在短板。2025年前三季度,其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45.2亿元,在A股券商中排名第9,而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近30亿元,行业排名第二。这种“强投行、弱渠道”的格局,在牛市环境中容易错失机遇。
合并带来的渠道扩张立竿见影。东兴证券92家分支机构深耕福建,信达证券104家分支机构布局辽宁,合并后营业部数量跃居行业第三。这一变化对中金意义重大:过去其在福建、辽宁的营收难以覆盖成本,如今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可直接嵌入当地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建设进程。


当前,福建提出每年精选100家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并设立100亿元并购基金,辽宁则建立科技型企业“后备库”分层培育机制。这些政策红利为券商投行业务开辟了增量空间。新中金通过营业部网络,可深度参与地方产业关系构建、政府链路对接与企业资源挖掘,将机构业务与投行业务扎根区域市场。


营业部在投行链条中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从前期沟通、关系维护到信息捕捉,机构业务专员往往是券商获取项目的“第一触点”。中金强悍的投行团队如同“心脏”,而整合后的渠道网络则像“血管”,二者协同将服务能力输送至全国市场,形成“心脏强、血管通”的完整生态。
万亿级资产、行业前三的网点规模,叠加顶尖投行与研究能力,新中金与世界一流投行的距离显著缩短。可以预见,这不仅是中金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券商行业“造舰时代”的起点。在全球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通过资源集中打造具备国际话语权的旗舰券商,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战略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投行的黄金时代,正从这场并购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