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自己一手创办的芯片公司即将被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出价3.16亿元,而自己作为持有60.57%股权的大股东,却只能拿到112万元,其余39.43%的股权则由其他股东分走3.15亿元。
如此“反常”的交易,就发生在上市公司晶晨股份对芯迈微的收购案中。芯迈微创始人孙滇,竟同意了这笔看似“亏本”的买卖。
9月15日晚间,晶晨股份发布公告,宣布拟收购芯迈微100%股权。其中,孙滇合计持有的60.57%股权,对价仅为112万元,这一“白菜价”交易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芯迈微由孙滇创立于2021年,短短几年间已完成多轮融资。尽管融资稀释了部分股权,但孙滇仍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芯迈微60.57%的股权,是收购案中的最大受益人。然而,这位“最大受益人”却选择了“白菜价”出让股权。
根据公告,孙滇持有的60.57%股权对价仅112万元,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个人直接持有的21.80%股权竟以0元转让。这种看似“亏本”的操作,实则让孙滇在另一个层面成为了大赢家。
有市场人士分析,孙滇此举或与业绩对赌失败有关。芯迈微持续亏损,创始人可能面临回购压力,低价退出反而能甩掉债务风险,实现及时止损。数据显示,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芯迈微营收分别为0元和67.93万元,净利润则分别亏损9031.50万元和4005.95万元。
业绩压力之下,芯迈微还面临融资困境。自2024年以来,公司融资频次大幅下降,2025年至今更是未新增融资记录。孙滇同意低价转让,既引入了晶晨股份接盘,规避了对赌回购债务风险,也为企业摆脱了融资遇阻、资金链紧张的困局。
另一种可能是,融资过程中机构股东约定了清算优先权条款。当公司被收购时,投资人有权优先收回本金及收益,剩余资金由创始人分配。晶晨股份拟出资的3.16亿元,恰好等于芯迈微股东们的出资额,这意味着机构股东们或能实现保本退出。
对于孙滇“白菜价”卖股权的原因,晶晨股份及孙滇本人均未作出回应。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笔交易一旦完成,将有多个赢家:芯迈微可摆脱经营与资金的双重困境,孙滇或可规避潜在债务风险,机构股东或实现保本退出。
在披露收购案前,晶晨股份于8月份发布了2025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3.30亿元,同比增长10.42%;实现归母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长37.12%。尽管延续了营收与净利的双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增速分别高达28.33%和96.06%。
就在收购公告披露不久前的9月5日,晶晨股份又发布重磅公告: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港股上市相关议案,正式启动港股IPO进程。一边是冲刺港股上市的关键攻坚期,一边是核心财务指标增长放缓,晶晨股份如何通过优化报表、夯实基本面以支撑估值,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
如今,晶晨股份宣布斥资3.16亿元收购亏损的芯迈微,公司究竟图什么?根据公告,其收购逻辑可概括为:瞄准芯迈微已落地的技术成果与潜力,补全自身通信技术短板。
芯迈微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已有6个型号的芯片完成流片,其中一款芯片产品已在客户端产生收入。收购芯迈微,晶晨股份可以整合技术资产与研发团队,扩展公司在蜂窝通信上的技术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公司Wi-Fi通信的技术能力,助力公司构建起“蜂窝通信+光通信+Wi-Fi”的多维通信技术栈与产品矩阵。
港股市场注重科技公司的技术潜力、研发能力及市场前景等因素,晶晨股份此时抛出100%股权收购计划,意在向外界展现公司潜力与前景,为估值加分。9月18日收盘,晶晨股份总市值约400亿元。
然而,芯迈微的业绩表现与竞争环境,让这起收购成为一场豪赌。从业绩层面考量,芯迈微去年0营收,今年上半年也只有67.93万元,这样的营收数据对于晶晨股份上半年33.30亿元的营收体量,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芯迈微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2024年及2025上半年净利润持续亏损,亏损超1.3亿元。若不能尽快扭亏,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后,将拖累晶晨股份盈利表现。
在公告中,晶晨股份也表示,芯迈微整体经营规模较小,核心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经营业绩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通信芯片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芯迈微所聚焦的Wi-Fi射频芯片领域,竞争激烈,卓胜微、唯捷创芯、希荻微等上市企业凭借先发优势或技术积累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
晶晨股份表示,本次交易后,公司将与芯迈微逐步整合,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以及长期稳定盈利的能力。但如果芯迈微未来经营活动出现不利的变化,则商誉将存在减值的风险。根据公告,2025年上半年末,芯迈微净资产3590.30万元,远低于此次拟交易作价的3.16亿元。交易完成后,预计将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
这场港股IPO前夜的收购计划,堪称晶晨股份为估值加分的一场豪赌。但芯迈微亏损的基本面、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交易背后待解的商誉减值风险,都是绕不开的考题。港股市场的估值标尺,最终会偏向技术的想象力还是盈利的确定性?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