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曹甲清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800字)
近期,小米集团在发布一系列利好消息后,股价却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尽管11月21日股价有所回升,但投资者的担忧情绪仍未消散,纷纷质疑:小米股价的下跌趋势何时才能止住?
小米股价持续下跌,市场忧虑情绪蔓延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小米集团股价的历史走势与基本面变化。自2018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小米集团的股价已经历了两轮完整的起伏。
上市初期,小米股价表现强劲,发行价为17港元/股,上市后几个交易日内便触及22.20港元/股的高点。然而,由于小米产品长期以来的低质低价形象,导致其估值陷入困境,股价随后一路震荡下行。
直到2019年9月,小米股价触及8.28港元/股的低点后,才逐渐企稳。这是小米股价的第一轮最低点。
进入2020年,华为手机业务遭受打击,小米手机市占率迅速提升,股价也随之震荡上行。到2021年1月,小米股价触及35.90港元/股的历史新高,这是第二轮的最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小米手机随后曝出系列质量问题,冲击高端化受挫,股价再次震荡下行。到2022年10月,小米股价再次回落到9港元/股以下,触及8.31港元/股的低点,这是第二轮“过山车”的最低点。
小米汽车发布,股价迎来转机?
2024年3月,小米汽车正式发布上市,凭借漂亮的外观、精心的设计与打造、一系列营销手法以及雷军的演讲带动,小米汽车一炮而红。这不仅打哑了业界内外的质疑声,更带动了小米集团的各条业务线。小米体系的高端化似乎在一夜之间成功,低质低价形象也得以彻底摆脱。
受此影响,小米股价节节攀升,高歌猛进。即使是在2025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路上发生的小米SU7燃烧事故,导致三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后,小米股价也只是短暂受挫后便重拾升势。到6月,小米股价触及61.45港元/股,再次刷新历史新高。
然而,市场对小米汽车的质疑并未因此消散。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再次发生事故,司机不幸身亡,且车门无法打开。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严重拷问。
也正是此次事故后,小米汽车上市以来的其他问题与纠纷也凸显出来。舆论对小米的审视变得更加严格,小米一方的应对方式也显得有些粗糙甚至傲慢。
在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呼吁全行业携手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却引来大量嘘声。这反映出市场对小米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雷军宣布造车之初就有的质疑声再次响起:手机坏了可以换,但汽车出了差错,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利好消息难挡股价下跌,小米何去何从?
受此影响,小米集团的股价一连串陡峭下行,连破50港元、40港元等各大整数关口,一度来到37港元/股上下,较5个月前的历史高点已非常接近腰斩。即使是一连串堪称劲爆的利好消息,也没能挡住小米股价的下跌之势。
11月18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小米集团营收为1131亿元,已是连续4个季度超千亿,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0.9%。其中,小米汽车在交付第一年就实现单季盈利,打破了传统汽车需要奋斗多年才能实现盈利的惯常认知。
11月20日,雷军宣布,小米汽车仅用了1年零7个多月时间就迎来了第50万辆整车的正式下线,刷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快的纪录,同时刷新全球新能源汽车量产爬坡纪录。
<
然而,这些利好消息并未能阻止小米股价的下跌。11月20日,小米集团继续大跌,跌幅为2.89%,报收37.70港元/股。当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斥资5.08亿港元回购1350万股B类股份,回购价为38.1港元/股。
21日,在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下挫3.21%的背景下,小米集团继续大幅低开后出现高走,但盘中走势相当游移。直到尾盘集合竞价,才最终实现逆势上涨1.01%,报收38.08港元/股。
但这究竟是这轮“过山车”探底成功后的反转,还是较长时间下行后出现的反弹,还有待继续观察。不过,相当明显的是,至少在18日以后的一连串利好之下,小米集团股价的继续大幅下挫,已经带上了情绪惯性,甚至外加了个别“砸盘行为”。
至于这个情绪惯性还要持续多久,或者“主力”会砸盘到什么价位,如同前两轮“过山车”一样,这一轮的最低点究竟在哪里?就需要投资者用专业、经验、智慧去研判,或者说用耐心去等待了。
资深独立评论员曹甲清认为:相比那些居心叵测的造假公司,小米集团是一家正常且进取的公司。它有自身固有的夹杂前行中的毛病、问题与压力,更有砥砺前行的独特优势与实力。总体而言,这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也为数不多的较有可能玩转“人车家全生态”,并且全链路自建了芯片、操作系统、工厂、营销渠道的公司。其掌舵人雷军擅长营销,但你不能说他只会营销,更不能说他没在踏踏实实地做产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