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迅策科技三度冲刺港交所:62亿估值能否经受业绩考验?

时间:2025-09-27 18:02:28 来源:尺度商业 作者:尺度商业

文 | 张佳儒

在港股市场中,企业二次递表申请上市并不罕见,但三次递表仍未成功的情况却较为少见,迅策科技便是其中一例。2025年9月22日,这家自称“国内资管行业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市占率第一”、且拥有腾讯、高盛、云锋基金等知名股东支持的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已是迅策科技在2024年3月和9月两次递表失效后的第三次尝试。

尽管行业地位显著,明星股东云集,迅策科技却仍未摆脱盈利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出现下滑,亏损进一步加剧,核心业绩指标如付费客户数量从上年同期的169家减少至121家,降幅达28%。

这一困境并非短期波动。自2023年11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以来,迅策科技的部分业绩指标已显现增长压力,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亏损扩大、行业市占率也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迅策科技的估值曾一路飙升:从2021年6月的25.18亿元增至2023年11月的62.2亿元。然而,如今面对持续承压的经营数据,62.2亿元的估值能否站稳脚跟,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第三次递表,对迅策科技而言,已不仅仅是一场上市冲刺,更是一场关乎估值合理性的“辩护战”。

光环背后的隐忧:从“增收不增利”到“营收下滑、亏损扩大”

迅策科技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银行资产管理部、证券商、企业财资、家族办公室及高净值个人等资产管理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迅策科技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1.6%。然而,这一“行业第一”的光环下,却隐藏着持续的亏损困境。

根据最新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迅策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88亿元、5.30亿元、6.32亿元,呈增长态势。但同期,公司期内亏损分别为9651.2万元、6339.1万元、9784.5万元。进入2025年,迅策科技更是面临“营收下滑、亏损扩大”的双重压力:上半年营收1.9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83亿元下滑;期内亏损1.0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775.9万元进一步扩大,盈利前景愈发不明朗。



对于持续亏损,迅策科技主要归因于大量的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其中,研发开支是大头,2022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2.59亿元、3.79亿元、4.5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约为90%、72%、71%。显然,迅策科技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并未带来盈利拐点,反而出现了“投入越高、亏损越大”的情况。

迅策科技曾表示,在业务发展早期,公司的重点是扩大收入以获取市场份额并吸引优质客户,而非立即盈利。然而,2025年上半年,迅策科技的客户粘性遭遇挑战,付费客户数量大幅下降,净收入留存率更是从81%骤降至36%。

根据招股书,迅策科技的所有客户均为付费客户。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回头客数目分别为105名、115名、113名及94名。回头客数量的下滑,也是净收入留存率走低的原因之一。

迅策科技表示,净收入留存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迅策科技正试图通过业务多元化来摆脱对资产管理行业的依赖。招股书显示,2024年,迅策科技的客户已涵盖资产管理以外的多元化行业,包括金融服务(资产管理除外)、城市管理、生产管理及电信等,涵盖了中国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

2025年上半年,迅策科技多元化行业收入占比已升至52.7%,超过资产管理行业收入的47.3%。然而,从上半年亏损扩大的数据来看,迅策科技在多元行业市场的拓展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增长点。

如今,在第三次递表的关键时刻,迅策科技面临着付费客户数量下滑、亏损扩大的困境,其盈利前景仍有待市场检验。

7轮融资后的“估值辩护”战:经营数据承压下,62亿估值能否站稳脚跟?

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迅策科技的经营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输血”。2023年11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定格在62.2亿元。然而,在当前多个经营数据承压的情况下,这个估值还能否站得住脚?

回顾迅策科技的融资历程,自2017年以来,公司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并得到了多家明星机构的加持。例如,在2017年的A轮融资中,云锋基金、创新工场等参与了投资。其中,云锋基金是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联合发起创立的。在2019年的A+轮融资中,高盛入股。而在2020年的B轮融资中,腾讯也加入了迅策科技的股东阵营。

资本的密集注入直接推动了迅策科技估值的飙升。其投后估值从2017年的2.26亿元涨至2023年11月的62.2亿元,涨幅达27倍。其中,2021年成为迅策科技估值跃升的关键节点:当年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25.18亿元;次年D轮融资直接突破至47.98亿元;一年后交叉轮再涨至62.2亿元,两段周期内累计涨幅达147%。

值得注意的是,在估值跃升的同时,有多家股东选择了提前套现。例如,在2021年5月,珠海诚昊、中山火炬及北京创新工场将部分股份转让。而在2023年11月最近一轮融资中,北京创新工场等再次转让了股份。

机构股东的“提前离场”与公司“冲刺上市”形成了微妙对比,折射出机构们对迅策科技长期价值的分歧。在最近一轮融资后,迅策科技火速于2024年3月首次递交了招股书,如今已是第三次闯关港股。



从最新一次融资后的经营表现来看,迅策科技的部分经营数据确实承压。回顾2024年,迅策科技收入6.32亿元,收入同比增速约为19%,增速较2023年的84%明显减缓;同时,公司期内亏损达9784.5万元,亏损较2023年的6339.1万元同比扩大约54%。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迅策科技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下滑,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占有率由2023年的13.5%降至11.6%。进入2025年上半年,迅策科技的多项指标更是承压,营收同比下降约30%,期内亏损同比扩大约10.47%。

眼下,距离上一轮融资已近2年,62.2亿元的估值与承压的经营数据形成了鲜明反差。迅策科技的估值能否稳固?公司能否成功完成上市?若公司迟迟无法实现上市,早期入局的明星股东们是否会再次下场?这些悬念都还有待揭晓。

对于迅策科技而言,第三次递交上市申请不仅是一场单纯的“上市冲刺战”,更是一场关键的“估值辩护战”。这场辩护的核心是要向港交所及潜在投资者证明,其估值表现具备与当前经营状况及未来增长潜力相匹配的坚实根基。

对于迅策科技IPO的后期进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