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期与多位零售行业从业者交流发现,性价比与大单品成为高频话题。品牌商希望通过爆款提升市场占有率,经销商期待大单品赋能合作伙伴,零售商则试图通过自有品牌建立差异化优势。在社区团购、私域直播等新兴渠道中,奥乐齐、胖东来、山姆等企业的大单品案例被反复提及,仿佛开发爆款如同中彩票般充满偶然性。然而,究竟何为大单品?如何科学研发与运营大单品?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买单并主动传播?这些问题的答案,多数从业者仍模糊不清。
01 养100个儿子,不如一个全红婵:大单品的战略价值
超级大单品的本质是资源聚焦与市场穿透。所谓“大”,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扶持;“单”指在单一品类或需求点上实现突破;“超级”则要求成为品类领导者并激活市场。与其在10个渠道实现1%的渗透率,不如在一个渠道深耕至10%——因为这10%的消费者会带动剩余90%的市场。正如统一靠老坛酸菜牛肉面扭转颓势,海天味业3000余SKU中仅金标生抽、上等蚝油等数个单品撑起百亿营收,特仑苏几乎成为蒙牛的代名词。这些案例印证了“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爆款逻辑。
大单品的筛选需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满足大众化需求而非小众偏好;第二,适配大市场推广而非地域性需求;第三,源自畅销大分类而非结构性品类。传统需求往往具有更强的确定性——一个需求的历史越悠久,其未来延续性越强,只是表现形式会随时代演变。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提出的“三爱”(爱美、爱玩、爱健康)、“三缺”(缺爱、缺心情、缺刺激)、“三怕”(怕老、怕死、怕孤独)理论,至今仍是挖掘大单品的重要指南。
02 大单品必须是六边形战士:产品开发的六大核心要素
当大单品源自传统刚需品类后,其成功需满足六大条件(以食品为例):
1. 好吃:味觉与触觉的愉悦感是消费者认可的首要条件。食物的口感、质地、温度能触发多巴胺分泌,建立长期偏好。
2. 健康:随着“防大于治”理念普及,90后成为轻健康管理主力军,银发族追求“花钱买健康”。健康属性已深入消费者决策逻辑。
3. 便宜:信息透明时代,消费者比价成为常态。这里的“便宜”并非绝对低价,而是高质价比——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实现“买贵不买贵”。
4. 好看:视觉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界面。差异化包装能突出产品独特性,强化品牌形象,吸引注重个性化的消费者。
5. 好听:产品名称需在0.5秒内传递核心价值。简洁、独特、易记忆的命名能形成品牌印记,降低传播成本。
6. 好玩:趣味性是年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有趣的商品能激发探索欲,通过自发传播实现低成本营销。
开发大单品的本质是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六边形战士”模型是打造爆款的必备框架。
03 在同路中找同频的人:生产与零售的协同困境
当前快消品行业普遍存在焦虑,商超自有品牌被视为突破口。然而,传统模式下工厂与零售商通过品牌方、经销商间接沟通,导致信息失真与需求错配。直接合作面临两大挑战:其一,零售商采购团队专业度不足——国际先进企业单个采购管理不超过200个SKU,而国内连锁超市常达1000个,导致商品研究流于表面;其二,工厂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样化需求。例如奥乐齐将调味品采购细分为独立小组,而多数企业采购对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缺失。
因此,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或大单品需配备专职团队,而非由品类采购兼职。同时,工厂应选择具有专业采购体系的零售商合作,避免无效沟通。在同行者中寻找同频伙伴,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04 模仿无法成功,但成功都是从模仿开始
中国工业化进程证明,模仿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当“精酿啤酒”“NFC果汁”等品类被验证为需求升级方向时,拿来主义是零售商的理性选择。东鹏饮料从模仿红牛到实现超越,正是通过学习与迭代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典型。
然而,简单复制胖东来大单品未必成功。某零售商引入同款商品后亏损,暴露出组织能力缺失——从管理架构到员工培训,从宣传策略到考核机制,均需系统化改造。开发是少数人的工作,销售则是体系能力的体现。与其盲目创新,不如深耕内部潜力,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身能力。
对于多数二三线零售商而言,大规模开发自有品牌风险极高。卖好品牌商品、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品类结构,比强行打造爆款更务实。小规模自有品牌可作为差异化手段,但绝非核心目标。
零售行业需回归本质:关注趋势,提升能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行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