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保险业正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这一判断基于政策规范、人口结构变化、客户保险意识觉醒及经济规律四大支柱的共同作用,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型。
人均GDP跨越阈值,寿险业迎来爆发拐点
历史数据显示,成熟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寿险业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日本1980年代初人均GDP超1万美元后,十年间寿险复合增长率超15%;韩国1990年代中期达此门槛后,寿险增速超20%。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跨越关键阈值,正处于人均GDP水平与寿险深度之间“S型曲线”的加速拐点,预示着寿险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这一判断与中国平安人寿联合复旦大学发布的《新纪元·新价值:迎接黄金发展期》寿险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高度契合。《白皮书》指出,中国保险代理人职业正经历从“人海战术”向“精英模式”的范式转移,为专业顾问身份跃迁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四大支柱驱动黄金发展期
许闲教授详细阐述了支撑保险业黄金发展期的四大核心要素:
其一,政策规范引领质量增长。监管趋严如报行合一、代理人分级分类等举措,短期虽带来阵痛,但长期看是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政策组合拳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
其二,人口结构变化催生新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银发经济与财富管理新趋势,财富积累使养老规划需求激增。市场变化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客户保险意识显著提升。00后等年轻一代对保险认知深刻,需求持续升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客户觉醒推动保险市场从销售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型。
其四,经济规律决定发展轨迹。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超1万美元是保险业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中国当前的经济水平与寿险深度关系,预示着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行业转型三大方向
面对社会与经济环境的转变,保险业正积极推进转型。许闲教授指出,当前行业最优先的任务是解决质量问题,转型方向包括:
一是代理人队伍规模与素质双提升。中国代理人数量从900多万人下降至约200万人,规模缩减倒逼行业提升代理人素质。高素质代理人对行业价值认知更深,贡献更大,是触达中国家庭、激发保险需求的关键力量。
二是科技革命赋能行业升级。大模型、多模态技术为保险公司赋能,提升销售与中后台管理效率。时代红利下,科技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三是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进入重要阶段,客户意识觉醒要求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全面支持,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险种与渠道双重变革:分红险与保障型产品成重点
自去年起,多家头部险企推动产品从传统寿险向分红险转型。许闲教授认为,这一转变背后存在必然规律。随着预定利率下调,分红险的价值逐渐凸显。它不仅能在利率下调环境中为消费者提供保障,还能让消费者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红利。
在低利率环境下,未来十到十五年,投资渠道可能变得更加有限。面对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保障型产品将成为重要选择。分红险因其多元化理财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性,将满足消费者的广泛需求。
代理人渠道转型方面,许闲教授给予积极评价。他认为,代理人基本法的变革已展现出优秀成效,部分代理人变得更加专业。公司内部提供的配套与支持,使团队能够更专注于业务发展,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
代理人分级和“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以2024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为例,新单保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同比下降了33.31%,新业务价值率却上升了11.45%。这表明政策正推动保险业朝着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的方向发展。
代理人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服务与人文关怀
展望未来,保险代理人应重点提升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对行业价值的认知能力。理解保险业的内涵、历史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代理人与行业紧密连接、长期共存的基础。
二是打造综合专业能力。代理人不仅需要理解保单本身,还应具备健康、财富、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增强服务能力。在AI时代,人与人之间建立更紧密、更有温度的连接至关重要。传递保险的人文关怀,是代理人与AI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
平安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其“分层严选”体系建立了潜才、优才、高才的培养梯队,让不同能力梯度的代理人能在各自岗位上实现良好发展。同时,为代理人提供良好的晋升通道、完善的培养体系、各类资源支持以及AI工具等,促进其长期留存。
把握黄金发展期:坚持专业与长期主义
对于险企而言,要真正把握住这一轮“黄金发展期”,关键在于对行业充满信心,并始终坚持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的态度。保险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刚需,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许闲教授呼吁,行业应共同努力,在这一时代浪潮下,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保险的价值。秉持专业与长远视角,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保险行业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
经济发展与我们未来的需求紧密相连,包括科技、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都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推动自我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