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商会的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观点:当前美股估值存在相对高估风险。这一表态与美联储近期货币政策调整的微妙变化形成呼应,为理解全球股市波动提供了关键视角。
鲍威尔明确指出,从市盈率、市净率等核心估值指标来看,美股当前价格水平确实处于历史高位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他首次将货币政策立场定性为"适度限制性",并详细阐述了利率调整的双重风险:若降息节奏过快,可能导致通胀长期徘徊在3%目标上方;若维持紧缩政策过久,则可能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不必要压制。这种表述实际上揭示了美联储在通胀与就业目标间的艰难平衡。
这种政策困境的根源在于,当前美国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失业率"的异常组合。传统经济理论中,低通胀与高失业率构成降息的充分条件,但现阶段的矛盾信号迫使美联储采取更谨慎的决策框架。鲍威尔强调当前政策更侧重就业市场表现,但同时警示通胀存在上行风险,这种表述被市场解读为政策转向的潜在信号。
深入分析可见,美股估值与通胀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过去十年间,美股累计涨幅的60%以上可归因于货币超发驱动的资产重估。当通胀率维持在5%水平时,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为负,而优质上市公司通过产品涨价和资产增值,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购买力保护。这种特性使得股票成为抗通胀的核心资产,但当货币超发速度超过实体经济承载能力时,就会催生资产泡沫。
数据对比印证了这种关联性:2020年后美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金融危机时期翻倍,2021-2023年年均通胀率达7.3%,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165.55%。而中国同期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上证指数涨幅为54.52%。基础消费品的价差更具说服力:美国鸡蛋价格是中国的2.7倍,苹果达3倍,生菜价格差距扩大至3.7倍。这种物价差异直接反映在两国股市表现上。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正呈现相反逻辑。8月CPI同比下降0.4%显示通缩压力,促使政策层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目标。具体措施包括:通过降准降息推动M2增速回升,整治企业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些政策组合不仅改善了市场流动性,更通过提升企业盈利预期增强了股市吸引力。A股年内显著回暖,正是科技进步、资金入市与物价企稳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展望后市,全球投资者需要关注三个关键变量: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具体时点、中国物价回升的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盈利能否跟上资产估值扩张速度。在通胀与货币政策的复杂博弈中,把握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将成为决定投资收益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