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717篇原创
图片来源|AI自动生成
2025年9月23日,中国休闲卤制品行业的巨头绝味食品迎来至暗时刻——股票简称前被冠以“ST”标签,这一象征“特殊处理”的标记,标志着其正式陷入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此前,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绝味食品及四名高管因财务造假被合计罚款850万元。这场始于五年前的财务数据造假,最终将卤味“一哥”推向了治理危机的深渊。
监管文件揭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通过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的方式,累计少计营业收入7.24亿元,占各年度披露营收的比例从1.64%至5.48%不等。更严重的是,时任董事长戴文军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知悉装修业务实际运作却未纳入核算体系”的行为,直接指向管理层主导的财务操纵。
财务总监彭才刚与董秘彭刚毅作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同样难逃处罚。监管部门对绝味食品处以400万元罚款,戴文军个人被罚200万元,另两名高管分别被罚150万元和100万元。这场涉及7.24亿元收入的财务造假,彻底撕开了绝味食品治理体系的漏洞。
关于造假动机,市场存在两种猜测:一是通过隐匿收入平滑业绩,减轻后续增长压力;二是将装修款通过体外循环流入高管私囊。无论哪种情形,均触及财务造假的红线,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深层危机。
即便剔除财务重述的影响,绝味食品的业绩颓势早已显现。2022年净利润骤降76.06%至2.35亿元,2023年虽有所恢复,但3.44亿元的净利润仍不足2021年巅峰时期(9.81亿元)的三分之一。2024年,危机全面爆发:营收下滑13.84%至62.57亿元,净利润缩水34.04%至2.27亿元。
图表来源|东方财富(特此感谢!)
2025年上半年,颓势进一步加剧: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6%;净利润1.75亿元,大跌40.7%;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52.6%。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战与营销费用激增,以及加盟体系管理效率的下降,成为压垮盈利能力的“三座大山”。
绝味食品的危机,与其高度依赖的加盟模式密不可分。截至2025年6月,公司通过“加委会”体系管理116个战区委、3000余家加盟商,形成“三会治理”结构。然而,这种分散的加盟体系,恰恰成为财务合规的“重灾区”。
装修收入隐匿事件,本质是加盟体系内“体外循环”的典型表现。加盟商与总部之间的资金往来、服务交易若未完全纳入上市公司体系,极易形成财务黑洞。戴文军作为实控人兼董事长,直接参与加盟体系管理却未能将装修业务合规入账,反映出公司“业务思维”凌驾于“合规思维”之上的治理缺陷。
新《证券法》实施后,监管部门对信披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显著加大。绝味食品此次被罚850万元虽未达顶格,但ST处理将对再融资、品牌形象产生长期负面影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绝味食品正站在战略十字路口。
要实现“重生”,绝味食品需从三方面突破:
唯有如此,绝味食品方能真正“绝处逢生”。
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企业或监管部门公告,特此说明和感谢!
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联系请加微信alioyer(备注:闺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