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一场关乎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关键战役正在科创板打响。9月26日,上交所将审议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首发申请,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国产GPU企业,凭借80亿元的募资规模、创始人张建中的英伟达背景,以及在全功能GPU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
这场IPO不仅是对摩尔线程技术实力的考验,更被视为中国高端芯片产业突破国际封锁的里程碑事件。在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政策双重驱动下,摩尔线程的上市进程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
根据招股书披露,摩尔线程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80亿元资金,拟发行4,444.76万至10,000.71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20%。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核心项目: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处理芯片及AI SoC芯片研发,剩余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募资规模在科创板历史上位居前列,凸显GPU产业的资本密集特性。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9月22日上会消息公布后,A股市场掀起摩尔线程概念股涨停潮:初灵信息收获20CM涨停,润欣科技涨幅超14%,和而泰、东华软件、联美控股等多股封板。这场资本狂欢背后,是市场对国产GPU生态系统的集体押注。
深入分析关联企业发现,和而泰作为直接参股方,同时承接GPU模块代工业务;初灵信息、长飞光纤则通过中移基金间接持股。这种盘根错节的资本网络,折射出市场对摩尔线程产业链溢出效应的强烈预期。节点财经认为,股价异动实质是"生态溢价"的提前兑现,投资者将此次IPO视为引爆国产GPU板块的催化剂。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这位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为公司注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15年的英伟达履历使其深刻理解GPU技术演进规律与生态构建模式,这种"英伟达基因"带来三重价值:技术路线的确定性、行业资源的初始积累,以及资本市场的信任背书。
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全功能GPU"战略,其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涵盖统一芯片架构、指令集、编程模型及驱动框架,目标实现对CUDA生态的高度兼容。这种技术路线显著降低了应用迁移门槛,为生态构建赢得宝贵时间窗口。
在MUSA架构支撑下,摩尔线程四年内完成四代GPU架构迭代(苏堤、春晓、曲院、平湖),并推出智能SoC芯片"长江",形成覆盖AI计算、图形渲染、科学计算的全产品矩阵。这种研发执行力在半导体行业实属罕见。
财务数据显示,摩尔线程呈现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增长特征: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7.02%,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超过去三年总和。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战略转型成功,公司从低毛利桌面显卡转向高价值AI智算产品线,精准把握国内AI大模型发展机遇。
亏损方面,2022-2024年累计归母净亏损近50亿元,主要源于43.66亿元的研发投入。但研发费用占比从2422%骤降至79%,显示商业模式正从研发投入期向商业化早期过渡。招股书预测,公司最早可能在2027年实现盈利。
节点财经分析指出,国产GPU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生态构建。硬件性能差距可通过持续投入弥补,但拥有数百万开发者的成熟生态系统,其护城河要深远得多。摩尔线程的MUSA生态战略通过兼容CUDA语法和提供MUSIFY移植工具,采取"借力打力"的务实策略。
此次IPO将成为加速生态建设的关键催化剂。在信创政策驱动下,国内客户愿意接受"可用"产品,但要在商业市场与英伟达竞争,必须达到"好用"标准:性能稳定、软件丰富、开发便捷、社区活跃。上市募集的资金和品牌效应,将为完善软件工具链、扶持开发者社区、扩大适配认证提供充足弹药。
审视摩尔线程的科创板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政策创造巨大市场空间,但技术差距、生态构建、资金压力及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仍如影随形。这场IPO更像是一次远征的起点,资本市场提供的燃料能否支撑其抵达自主可控的彼岸,取决于技术创新速度、商业化智慧与战略耐力。
这不仅是张建中和摩尔线程的故事,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寻求突围的生动缩影。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