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股市回暖迹象明显,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股价实现显著增长。其中,腾讯股价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已翻倍,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进入9月,阿里巴巴与百度的股价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阿里港股在短短二十多天内涨幅近50%,百度自8月以来涨幅也达约50%,引发市场广泛热议。
近年来,阿里与百度均面临不同挑战:阿里在电商领域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受到挤压;百度则因搜索市场饱和,广告收入出现下滑。然而,这两大互联网巨头在最近一个月内股价同步反弹,是行业普涨的体现,还是公司内部改革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答案似乎指向了一个热门词汇——AI。
阿里业务分为四大板块: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含淘宝天猫、飞猪、闪购、饿了么等)、阿里国际商业、阿里云及钉钉、夸克、高德等独立产品。从营收占比和业务重要性来看,淘宝天猫是阿里的核心收入来源,本地生活业务则承担着抗衡竞争对手、扩大电商半径的重任,而阿里云则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在电商平台方面,AI的应用为阿里带来了显著价值。通过AI,平台能够实现流量的精准分配,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而提高成交率。对于商家而言,AI成为新生产力,从选品、内容创作到推广,均有相应辅助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用户也从中受益,精准推送和AI导购极大提升了购物体验。例如,淘宝最新推出的AI万能搜功能,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带关键信息的“答案报告”,解决了用户“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问题。
本地生活业务方面,AI的助力逻辑与电商相似。无论是买菜还是外卖,都是即时和迫切的需求,能够提供高频流量入口。AI赋能后,产品优势突显,能够吸引用户并为其他交易场景导流。例如,高德地图在做到市场第一后,打车、订票、订酒店和点评等业务自然发展起来。
阿里云作为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在AI浪潮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权威机构Omdia报告,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到223亿元,预计2030年将接近2000亿元。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投入巨大,过去一年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扩建云数据中心,加大技术投入。回报显著,阿里云的AI算力增长超5倍,AI存力增长4倍多,市场份额占比35.8%,超过2到4名的总和。
9月24日云栖大会上,阿里一口气发布7款大模型,涵盖机器翻译、数学、文本、语音等领域,个别大模型的性能已接近OpenAI最强版本GPT-5。这些大模型多款与电商业务相关,如脚本创作、视频生成、数字人直播等,正是阿里商家迫切所需的服务。
马云回归后,阿里砍掉大量零售业务,全力向AI转型。9月24日,阿里宣布与英伟达开展多项合作,阿里云将定位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通义千问大模型将打造成AI时代的操作系统。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对阿里的信心。
与阿里相比,百度在AI时代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AI大模型成为百度的竞争对手,多数用户将大模型当作搜索引擎使用,其效率远高于传统搜索引擎。同时,市面上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产品不断涌现,接管了百度原有的获利之源。
从巅峰期日搜量达60亿次到现在日搜索约3亿次,百度用户大量流失。这既有各平台分流、大模型横空出世的原因,也有百度自身急功近利、信息质量低劣、广告泛滥成灾的问题。今年二季度,百度在线广告收入下滑15%,已是连续5个季度下滑。
搜索引擎大势已去,百度只得寄希望于其他业务。百度的AI布局广泛,包括搜索、直播(数字人)、办公(秒哒)、自动驾驶(Apollo)、企业服务(文心快码)等。然而,这些业务大多无法背靠百度优势,而是处于竞争激烈的领域。这些业务能否赚到钱,在多长时间内能形成规模化的现金流,谁也说不好。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百度股价的暴涨仍引发市场关注。原因可能包括此前跌得太狠导致价值被严重低估、宏观经济回暖广告收入将有反弹以及百度AI业务具有重大潜力等。然而,百度能否在新一轮科技浪潮里摆脱颓气、有所作为,仍需时间观察。
中国科技企业千帆竞发、各攀高峰,将是所有人的福气。期待阿里与百度在AI战略的引领下,能够走出困境、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