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颐
编辑 | 方展博
2025年9月25日,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第六次年度演讲中,以“改变”为主题,揭晓了小米17系列手机、玄戒O1芯片及小米汽车的幕后故事。这场发布不仅展示了小米的技术实力,更揭示了其同时布局手机、芯片、汽车三大高门槛领域的战略逻辑。
在科技行业,单一赛道的竞争已足够激烈,而小米却同时闯入手机、芯片、汽车三大领域,并均跻身头部阵营。这一现象背后,是小米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与生态协同的深度实践。
对比更能凸显小米的差异化优势:当苹果放弃造车计划时,小米汽车SU7系列接连推出爆款;当多数国产手机依赖第三方芯片时,小米自研的3nm玄戒O1芯片使其跻身苹果、三星、华为之列;在手机创新放缓的背景下,小米17系列以“妙享背屏”设计重新定义交互方式。
这一系列突破引发核心商业问题:小米如何突破行业壁垒,同时搞定手机、芯片、汽车三大领域?其打法能否为科技产业提供新范式?
雷军用“逆天改命”形容小米过去五年的转型。聚焦芯片、汽车、手机三大战场,这一形容并不夸张。
芯片:从“叫好不叫座”到技术自主
小米自研芯片的历程充满波折。2017年澎湃S1芯片虽获关注,但市场表现平平。2025年,小米携3nm制程玄戒O1芯片回归,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3nm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芯片作为手机“心脏”,自研意味着小米可自主掌控产品迭代节奏,摆脱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
这一转变对小米全球化战略至关重要。自研芯片不仅提升了技术话语权,更为高端市场突破奠定了基础。
汽车:从消费电子到工业体系的跨越
小米造车并非简单的多元化,而是跨越消费电子与汽车制造两大工业体系。从零建厂、构建供应链到量产,小米汽车SU7 Ultra在纽北赛道击败保时捷,成为最快量产电动车。
销量数据进一步验证市场认可:SU7连续9个月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YU7开售18小时锁定量达24万台,超过Model Y中国区半年销量。更值得关注的是,SU7 Ultra在50万以上豪华车市场夺得销量双冠,打破BBA与特斯拉的垄断。
这一成绩表明,小米不仅在大众市场具备竞争力,更在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
手机:从“对标”到“超越”的进化
手机是小米的基本盘,也是高端化最难啃的骨头。小米17系列跳过“16”,产品线从“两杯”扩展为“三杯”,全面对标iPhone 17。
在屏幕技术、影像系统、续航等维度,小米17系列已具备与iPhone正面竞争的实力。例如,其标准版搭载7000mAh电池,几乎是iPhone 17的两倍。更引人注目的是,17 Pro首次引入“妙享背屏”,可显示时钟、音乐控制、通知信息,甚至作为后摄自拍取景器。
小米17 Pro“妙享背屏”
这一设计背后是硬件、软件与功耗的平衡难题。小米通过技术创新,在交互创新领域领跑行业。当苹果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时,小米正为手机行业探索新可能。
小米在手机、芯片、汽车三大领域的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遵循一套可跨行业复制的方法论。
时机选择:踩准行业拐点
小米在手机高端化、芯片自研、造车三大领域的切入时机均精准踩中行业拐点。例如,2020年5G换机潮与华为受限为小米高端化提供窗口;2025年台积电3nm工艺成熟降低芯片自研风险;2021年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空档期则为造车创造机遇。
投入策略:重注对标最高标准
小米在三大领域均采取“重注投入、一步到位”的策略。手机领域,小米与徕卡合作,率先使用一英寸大底传感器;芯片领域,投入135亿元、2500人团队研发3nm制程;汽车领域,承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款车定位中高端市场,直接挑战特斯拉Model 3。
图源 / 小米汽车微博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小米过去五年累计超1020亿元的研发投入。未来五年,小米计划再投2000亿元。
竞争策略:差异化突破
小米的竞争策略并非全面对抗,而是寻找差异化突破口。例如,手机领域支持与iPhone互联互通;芯片领域坚持自研以建立技术壁垒;汽车领域将豪华车定制服务带入30万元价格段。
放眼全球,小米可能是唯一同时在手机、芯片、汽车三大领域取得成功的公司。苹果、特斯拉、三星、华为等企业均因缺乏某一要素而未能实现三线突破。
小米的成功集齐了四大特质:历史性机遇窗口、跨界整合能力、庞大用户资产与关键人物决断力。这些条件共同造就了小米的今天,也决定了其路径难以被简单复制。
然而,小米的探索为科技产业提供了重要启示:用户需求正从单一产品转向完整解决方案,竞争格局已演变为生态对战。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优势在于,当其他厂商寻求外部合作时,其已具备内生解决方案。
小米的打法或许无法被完全复制,但其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封闭自己,而在于构建无法被超越的生态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