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民生人寿股权第17次挂牌:流拍困境与行业挑战

时间:2025-09-17 16:13:17 来源:阿尔法工场 作者:阿尔法工场

导语:“想要买的人买不了,有资格买的人不想买”。五年来,民生人寿的股权第17次被推上拍卖台,这一现象折射出保险业股权流动性的深层困境。

依据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消息,民生人寿705万股股份将于9月25日挂牌拍卖,起拍价为1277.95万元,较评估价1825.64万元打了七折。尽管价格优势明显,但业内普遍预计,这笔股权可能依然难以成交——自2020年以来,民生人寿已有16次股权挂牌拍卖或转让,均以流拍告终。

稳健经营难解流动性困局

作为国内首家民营寿险公司,民生人寿成立于2002年,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达1437.64亿元,2024年净利润突破6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3%,远高于监管要求。从经营数据看,其财务表现优于多数中小寿险公司,但资本市场对其股权的冷淡反应却形成鲜明反差。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保险公司股权流拍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以汇友财产相互保险、华安保险等多次流拍的案例看,司法拍卖流拍率居高不下。而顺利完成转让的,大多是头部公司或外资背景的交易,如2021年中邮人寿引入友邦保险、2024年国民养老获安联入股,均带有“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

监管新规压缩股权流动空间

2024年9月发布的新版“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影响股权流动的关键政策变量。文件明确禁止存在违规跨业经营、杠杆率高企、严重失信记录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成为保险机构主要股东,并建立股东“黑名单”机制,强化穿透清退与联合惩戒。

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压缩中小险企股权流动空间的信号。某保险公司高管总结道:“想要买的人买不了,有资格买的人不想买。”对于民生人寿等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司法拍卖股权频繁流拍的现象恐怕还将持续。

历史股权结构埋下流拍伏笔

民生人寿的股权困境与其设立时的分散持股模式密切相关。公司设立时股东数量超过20家,涵盖民营企业、地方国资和产业资本。这种设计虽避免了“一股独大”,但二十多年后,除万向系稳步成为大股东外,不少小股东逐渐边缘化,缺乏治理话语权。

此次被拍卖的70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0.12%)由湖南前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目前处于冻结状态。因未履行偿付4071.64万元及利息的义务,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清偿债务。类似案例中,部分小股东为融资将股权抵押给银行或信托,债务纠纷导致股权被司法拍卖。

此外,政策因素也迫使部分股东退出。2017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强调央企要“聚焦主业”,2023年中色股份因“国企退金令”要求,将其持有的民生人寿股权拿出拍卖。

万向增持可能性低,股权结构成短板

尽管外界猜测万向集团可能趁机增持,但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性不大。据官网披露,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通过控股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冠鼎泽有限公司,合计控制民生人寿超过43%的股权。而2018年修订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降至三分之一,若进一步增持需接受更严格审查。

另一方面,万向在金融领域已拥有银行、信托、基金、期货、支付等多张牌照,2022年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至今仍在审核阶段。在此背景下,增持民生人寿股权并非优先选项。

流拍掣肘未来资本补充

目前民生人寿盈利稳定、偿付能力充足,股权流拍暂未影响日常经营。但若折价后持续流拍,将导致股权持续贬值,或对后续融资和增资环节形成掣肘。业内人士认为,一旦万向意图以民生人寿为平台拓展金融版图,股权分散、流动停滞的影响将集中暴露。

这场持续五年的股权拍卖“马拉松”,不仅是个案的缩影,更揭示了中小保险公司在强监管时代面临的转型阵痛。(阿尔法工场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