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资管行业正从‘明星基金经理时代’迈向‘工业化系统制胜时代’,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组织能力成为核心命题。
上世纪90年代前,美国资管行业曾涌现乔治·索罗斯、彼得·林奇等传奇人物,但近三十年行业重心已从‘个人英雄’转向‘平台能力’。这一转变源于美股市场成熟后,机构被迫通过精细化、系统化运作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中国资管行业虽起步较晚,但正经历同样的范式变革——当投资从‘艺术’转向‘系统工程’,单靠个体已难以满足投资者长期需求与行业进化要求。
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工业化’投研体系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其核心在于将优秀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能力,使‘偶然成功’变为‘必然常态’。这一过程并非否定个人价值,而是通过平台赋能实现能力的指数级放大。
01 平台赋能: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制胜’
在中欧基金‘向前一步’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上,董事长窦玉明指出中国资管行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市场复杂度激增,A股与中概股超8000只,单个研究员覆盖极限仅200只,传统小团队模式难以为继;二是规模与稳定性矛盾突出,单一策略导致收益集中、业绩波动加剧。
中欧基金2023年提出的‘工业化’理念,并非机械标准化操作,而是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通过高效协同机制赋能个体。正如内部人士所言,‘工业化’是平台为基金经理‘叠buff’——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系统增益放大价值。
以中欧科技战队为例,其研究覆盖半导体、AI硬件、大模型、消费电子等全产业链。团队通过三方面构建‘工业化’模式:一是提前布局、广泛覆盖建立认知优势;二是专业化分工与流程化协作确保深度研究;三是平等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即时共享。截至2025年8月31日,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A’收益率达232.23%,同期基准仅69.25%;杜厚良管理的‘中欧信息科技A’成立半年收益率76.38%,远超18.60%的基准。
02 分工协作:专业化团队破解规模难题
当多只产品集体实现超额收益,背后必然是强大的平台支撑。中欧科技组组长杜厚良表示,团队核心逻辑是培养‘行业机会发现者’——成员均具理工科背景或产业经验,能以前瞻视角洞察技术趋势。例如在光模块投资中,团队2023年提前布局,今年二季度精准把握机会。基金经理冯炉丹发现AI商业化闭环后,迅速与杜厚良、钟鸣等共享观点,形成集体决策。
对于AI后续行情,基金经理们观点各异:冯炉丹看好海外推理侧基建,认为商业闭环是核心变量;邵洁关注AR眼镜、智能驾驶等硬件市场;钟鸣则长期看好人形机器人,指出国内机电产业集群优势已使硬件迭代显著。
03 前瞻布局:构建科技投资‘生态圈’
中欧科技战队中,冯炉丹专注AI、邵洁深耕硬件、钟鸣研究智驾与机器人,形成细分领域‘技术专家’集群。此外,刘金辉聚焦电子计算机、王颖专研传媒互联网,代云锋、刘伟伟等覆盖新能源与制造领域,杜厚良作为组长统筹全局。
研究员支撑同样关键。在光模块行情中,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位研究员通过交叉验证形成精准研判。团队还前瞻设立AI与机器人研究员岗位,组建12人专业队伍覆盖多领域,为投研提供产业支撑。
中欧实践证明,面对技术迭代与应用裂变,单靠基金经理已难以持续捕捉机遇。构建系统化‘工业化’体系,成为资管机构在科技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全产业链研究深化、协同机制优化与前沿赛道布局落地,中国资管行业的‘工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