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国产芯片产业迎来高光时刻!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项目进展时,重点提及多家国产AI芯片企业签约情况,其中阿里自研AI芯片平头哥PPU获得特写镜头。这一曝光直接带动资本市场反应——次日阿里巴巴港股大涨,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中微公司、芯源微等半导体企业集体跟涨。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核心承载区,广州正成为半导体产业的新磁极。2024年以来,行业龙头加速布局: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当属粤芯半导体。这家2017年成立的本土企业,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从建厂到量产的全流程,打破广州"缺芯"历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12英寸量产平台,其2022年登榜《胡润全球独角兽》,今年4月正式提交IPO辅导备案。
中微公司的落地更具战略意义。这家全球半导体设备五强企业,今年3月拿下增城30亿元投资项目,计划建设涵盖刻蚀、沉积等关键工艺的研发中心。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49.61亿元(同比+43.88%),净利润7.06亿元(同比+36.62%),六款新产品刚于9月发布。
芯原股份作为国内IP设计龙头,其科创板上市地位和浦东总部资源,与广州制造基地形成完美互补。三家企业的集聚,折射出广州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独特定位。
广州的半导体吸引力源于三大核心优势:
1. 市场需求爆发
珠三角占据全国60%芯片应用市场,广州作为核心城市,半导体营收从2018年50亿元跃升至2024年2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1%。2025年前7月,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3%,圆片产量激增53.9%。
2. 产业布局完善
形成"一核两极多点"格局:
南沙万顷沙镇的"芯片一条街"已聚集芯粤能、芯聚能等龙头企业,一公里范围内形成产业生态圈。
3. 政策红利释放
自2021年广东提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以来,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湾区半导体集团等机构相继成立。与深圳(设计强)、珠海(装备优)形成差异化发展,广州重点补足制造短板,三地协同构建大湾区半导体走廊。
数据显示,广州开发区半导体企业数量占全市60%,黄埔区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市75%。这种集聚效应正在改变国内半导体产能格局——长三角占比从58.3%逐步下降,大湾区成为新的增长极。
随着阿里等科技巨头持续加码,广州有望在2025年后形成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这场由市场需求、政策引导、资本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将珠江畔推向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