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先款后货!徐州五洋自控实控人侯友夫套现谨慎,要求买方全款到账

时间:2025-09-18 03:09:54 来源:壹只灰鸽子 作者:壹只灰鸽子

中国有句老话叫“吃一堑长一智”,徐州五洋自控的实际控制人侯友夫正是经历了首次股权转让的失败后,如今在协议套现中显得格外谨慎,坚持要求买方“先款后货”,确保资金安全后再启动交易。

二度“突围”:先见钱再交股

近日,五洋自控发布公告,宣布实际控制人侯友夫即将退出公司管理层。这已是侯友夫第二次尝试转让控制权,而第一次的失败,正是因为买方未能按时支付款项。

有了前车之鉴,侯友夫在本次股权转让协议中明确规定:买方必须先将资金打入共管账户,才能启动交易。具体而言,双方需在指定银行开设共同监管账户,协议签署后5天内,买方需支付一半的交易款,约3亿元;剩余款项则需在交易所批准转让后的20天内全部到账。

简而言之,不见全款,不动股权。

这种“先款后货”的做法,在A股市场的控制权交易中并不常见。多数并购或转让会选择分期支付,并搭配股权质押、业绩对赌等条款。侯友夫之所以如此坚决,完全是出于之前踩过的坑。



首次“逃离”:为何失败?

时间回溯到2024年12月,侯友夫首次尝试转让10%的股权,作价约3.8亿元。当时,他对买方充满信任,约定的支付方式也相当宽松:分五批支付,首笔仅需1000万,最后一笔甚至可拖至一年后。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对方连第一笔1000万都未能按时支付,交易最终黄了,双方只能解约。后来才得知,那家买方是一家私募机构,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资本游戏,自身并无真金白银。

经历这次教训后,侯友夫学聪明了。此次他选择的买方——中泰工业,是一家实打实的制造业企业,拥有数千名员工,主营模具制造。显然,侯老板这次是要“稳稳地离场”了。

从教授到富豪:侯友夫的创业之路

侯友夫是徐州人,早年在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任教,90年代评上副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带领研究生做项目,成为他走向商业的起点。

那时,他经常带着学生承接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尤其是矿山机械的研发。技术过硬、成本又低(学生劳动力几乎免费),项目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

2001年,他决定正式创业,成立了五洋科技的前身。但当时他还没从大学辞职,为了规避风险,公司股份由他人代持。直到2011年,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启动上市计划,他才辞去教职,出任董事长。

2015年,五洋科技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侯友夫一跃成为亿万富豪,完成了从学者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上市之后:更名、转型与困局

刚上市时,五洋科技的主业是矿山输送设备,规模不大,年营收也就一亿多元。有了资本加持后,侯友夫开始寻求扩张。

当时国内正兴起“智能立体停车库”的热潮,而停车设备与矿山传送带在机械结构上有不少相通之处。于是五洋科技迅速切入这一赛道,并在2016-2017年间收购了两家停车设备公司,公司名也更改为“五洋停车”。

那几年,停车业务确实火了一把。公司营收在2020年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2021年突然巨亏超过1亿元,行业热潮退去后,业绩持续下滑。

到了2024年,侯友夫又把公司名字改成了“五洋自控”。这一改,看似扩大了业务范畴,覆盖了自动化控制领域,但实质上并未扭转经营困境。同年公司再度报亏,也正是在这时,侯友夫第一次动了“卖盘”的念头。



为何非要“离场”?

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是:2025年上半年,五洋自控其实已经扭亏为盈。既然如此,侯友夫为什么还要坚决退出呢?

答案或许藏在“回报”二字里。

据统计,五洋自控上市十年来累计分红1.253亿元,平均每年1253万元。侯友夫和配偶作为实控人,这些年大概能从分红里拿到4000万元左右。

平均下来,一年400万。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老板来说,这样的收益显然并不划算——业务压力大、监管责任重、市场波动频繁,操心的事情只多不少。

而如今这笔控制权转让,直接就能带来6.75亿元的现金。再加上此前夫妇俩已在二级市场陆续减持套现超过2亿元,这一次“离场”成功后,总计变现可达9亿元。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转让完成后,两人仍持有4.74%的股份,按当前市值计算,还值两个多亿。

一边是每年几百万的分红+无尽操心,另一边是近十亿的现金到手+轻松退场——这道选择题,并不难做。

而对于五洋自控来说,新主人的到来能否带来第二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