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机票价格暴跌至20元?深度解析低价机票背后的经济逻辑

时间:2025-09-18 09:08:53 来源:江瀚视野 作者:江瀚视野

每年旅游旺季结束后,机票价格总会经历一轮回落,但今年的降幅却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出现网友戏称的“骨折价”,甚至有20元一张的机票。这种远低于高铁票价的超低价现象,究竟是航空公司的“慈善行为”,还是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逻辑?


一、机票价格“大跳水”,20元机票成现实

据潇湘晨报报道,暑运刚过、十一假期未到,9月出行机票成为“价格洼地”。平台数据显示,8月底以来,国内上海、武汉、南宁等热门旅游城市的机票价格大幅下降,不少航线低至1-2折。同时,酒店价格也同步回落,为“捡漏”出游提供了绝佳机会。

“原本计划国庆假期后再去曼谷旅游,看到现在的机票价格,果断提前了行程!”长沙市民张先生表示,他对比近一个月的机票价格后发现,9月下旬出发的航班性价比最高,“能省不少钱”。即便是中转航班,一大家子出行也十分划算。

记者查询携程机票特卖区发现,国航9月17日从北京飞往太原的机票有2.4折优惠,仅需310元;南航9月15日从上海飞往武汉的机票更是低至1.5折,仅需340元,而同一天上海到武汉的高铁二等座车票价格普遍在300-400元之间。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近期从四川成都飞泰国曼谷的机票仅需19元。相关截图显示,9月14日21时55分从天府机场T1出发到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的票价为19元起(不含税费等附加费)。记者进一步查询川航小程序,发现9月20日成都飞曼谷确实有20元(不含税)的机票在售。


二、20元机票背后的经济逻辑

面对远低于高铁票价甚至接近“白菜价”的机票,人们不禁疑惑:航空公司难道在做慈善?一张机票的成本远不止这些,为何能卖到如此低价?

1. 价格歧视与差异化定价

机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高度市场化的过程,堪称最符合经济学定价理论的市场范例之一。航空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价格歧视这一经济学策略在机票定价中被广泛运用。

价格歧视,通俗来讲,就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购买情境,设定不同的价格,以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机票定价领域,航空公司通过设置不同的舱位等级(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和出行时间偏好(旺季高价票与淡季低价票),将同一航班的机票以不同价格出售给具有不同支付意愿和需求特点的消费者。

例如,提前预订的“早鸟”乘客往往能享受价格优惠,而临近起飞日期购买机票的乘客则需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有效提高了航班的整体收益。


2. 航程往返因素与“填舱”策略

航空运输具有双向性,即一个完整的航程包括去程和回程。在实际运营中,由于目的地吸引力、节假日安排、商务活动等因素,去程和回程的客流量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当某一航程的回程客流量远大于去程时,航空公司面临着去程座位空置的风险,这将直接导致资源浪费和收入减少。

为了平衡航程两端的客流量,航空公司会采取“填舱”策略,即通过降低去程票价来吸引更多旅客。在这种情况下,20元机票可能成为航空公司吸引去程旅客的“诱饵”,旨在确保航班在去程时也能达到较高的客座率,从而最大化整体收益。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座位空置,还能通过增加旅客流量带动机场餐饮、购物等附属服务的消费,进一步增加航空公司的非票收入。

3. 周期性利润考量与淡季营销

航空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利润水平相差悬殊。在旅游旺季,人们出行需求旺盛,机票供不应求,航空公司可以轻松提高机票价格,获取丰厚的利润。例如,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以及旅游目的地的黄金旅游季节,热门航线的机票价格往往会大幅上涨,且一票难求。

然而,一旦进入旅游淡季,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航空公司面临着航班客座率低下的困境。此时,虽然运营某些航线可能无法实现盈利,但航空公司仍需谨慎考虑是否继续维持这些航线的运营。开设一条新航线需要投入巨大的沉没成本,包括航线申请、市场调研、飞机调配、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如果仅仅因为淡季暂时的亏损就停止航线运营,那么在未来旺季到来时,重新恢复航线的成本将更高,且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

因此,为了维护航线网络的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航空公司在淡季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其中以极低价机票吸引乘客便是常见手段之一。通过推出超低折扣的机票,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休闲旅客和潜在出行者,尽可能提高航班的客座率,减少固定成本的浪费。虽然每张机票的利润微薄甚至为负,但只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变动成本,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就比航班空转更为划算。


4. 边际成本因素与分层定价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容易出现超低价机票,这就是在淡季中,这个航班的高价票已经足够覆盖成本了,这个时候每多卖出一张票,航空公司都是利润。实际上,在同一架次上可能存在多种票价类型并存的现象。高端商务旅客愿意支付高额溢价购买全价票以确保行程确定性和服务质量,他们的付款足以支撑整班飞机的基础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剩余座位的销售几乎全部转化为纯利润。

于是我们看到,在同一趟航班上既有售价数千元的豪华头等舱席位,也有几十元的特价经济舱座位。这种分层定价模式充分利用了市场需求弹性的不同层次,既满足了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通过低价倾销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旅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飞机利用率和企业盈利能力。特别是在旅游淡季,当高端客源相对稳定时,释放低价信号成为清理库存的有效方式。

因此,超低价的机票出现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航空公司可不会单纯的赔本赚吆喝,每一张机票的背后都有航空公司非常精细化的测算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