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控制技术,本应是智能家居为用户打造的便捷生活图景,如今却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日,家电巨头美的遭遇的“幽灵操控”风波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这场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暴露的智能家居安全危机,将物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难题推至舆论风口浪尖。
事件导火索源自福建用户陈先生的亲身经历。8月22日下午,其手机突然收到系统提示:家中的美的电烤箱在未经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被绑定至陌生账户。当晚17时30分归家时,刺鼻的焦糊味扑面而来——烤箱已被远程启动,机身温度飙升,整个厨房如同蒸笼。
“厨房热得像要爆炸,如果晚半小时回家,后果不堪设想。”陈先生回忆时仍心有余悸。这台本应服务于家庭的电器,在陌生人操控下竟成为潜在危险源。初步排查排除邻居蹭网可能后,美的售后人员最初归因于WiFi模块故障,但始终无法解释远程操控的核心问题。最终虽同意更换整机,却未就技术漏洞给出公开说明。
这场危机并非孤立事件。多地用户反馈空调被强制开启26℃热风模式,扫地机器人摄像头遭非法调用,甚至有用户发现“美的家居”App账户下凭空出现159台陌生设备。面对如此荒诞的系统漏洞,美的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要求用户手动解绑设备。
技术专家指出,此类异常绑定可能源于三大漏洞:API接口权限管理失控、设备唯一标识(ID)重复或匹配错误、通信协议加密缺失。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张三的烤箱被李四控制”的荒诞场景,直指美的在软件系统开发、安全运维方面的严重短板。
财报显示,美的上半年营收达2511亿元,智能家居业务占比超六成。然而,在硬件制造领域游刃有余的巨头,面对软件定义硬件的新时代却显得力不从心。当用户账户出现159台陌生设备绑定时,当售后将问题归咎于硬件故障而非系统漏洞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思维的滞后。
“能造好冰箱的企业,未必能造好智能冰箱。”这句行业评语一针见血。传统制造企业长期将软件视为硬件附属品,导致安全防护能力远落后于产品扩张速度。研发投入倾斜、企业文化惯性,共同造就了今日的安全危机。
美的“智慧生活可以更美的”口号,在烤箱自燃风险和摄像头偷窥危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连接设备数量不再是唯一指标,安全防护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没有安全这个“1”,再多便捷功能都只是虚幻的“0”。
行业亟需建立全新标准:企业必须像重视硬件品控般投入软件安全,构建从设备认证到数据加密的全链条防护体系。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应将安全声誉和隐私政策作为核心考量因素。
智能家居的未来,不应建立在用户侥幸心理之上。此次事件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唯有将用户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才能筑牢“智慧生活”的信任基石,否则被市场抛弃的将不仅是某款产品,而是整个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