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原油市场争夺战中,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施压与制裁巩固霸权,欧佩克凭借成本优势发起反击,而中国则通过多元化供应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文/每日资本论
能源市场的博弈,从来只有利益驱动,没有永恒的盟友。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成员国宣布,2025年10月将日均增产13.7万桶原油。这一看似平常的决策,实则标志着全球能源格局进入深度重构阶段。自2020年以来,以沙特、俄罗斯为首的8国首次打破持续数年的减产协议,连续6个月作出增产决定。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期间,沙特、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等国通过多轮减产,试图维持油价稳定。然而,2025年4月起,这些产油国突然转向增产策略,引发市场对全球能源供需平衡的深度担忧。
更令人困惑的是,美原油期货价格自9月26日以来连续6个交易日收跌,2022年3月创下130.0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后,便步入长期下行通道。2025年4月,美原油期货单日暴跌超9%的极端行情频现。在油价持续下跌侵蚀产油国收入的背景下,欧佩克为何执意开启"增产竞赛"?
这场战略转向的背后,是美国页岩油对全球市场的深度渗透。据《现代物流报》数据,2025年美国原油(含页岩油)市场份额跃升至14%,而欧佩克+的份额则从50%下滑至45%。短短三年间,美国原油抢占欧佩克+约7%的全球市场份额。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原油比例更从2023年的15%飙升至2025年的22%,大量替代俄罗斯等国的供应份额。
面对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欧佩克选择以成本优势发起反击。沙特阿美披露的完全成本仅为19.68美元/桶,中东陆上石油保本价低至27美元/桶;而美国页岩油主要产区的盈亏平衡点高达61-62美元/桶。一旦油价跌破60美元,或较长时间在60美元附近波动,美国新钻井将陷入亏损。
部分欧佩克官员直言,这是典型的成本战策略。13.7万桶的增产量虽少,但传递的信号明确:即便承受油价下跌,也要夺回市场份额。这种"以量换价"的策略,本质是对美国页岩油崛起的战略回应。
然而,增产计划也暴露了欧佩克内部的深层矛盾。2025年9月,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在临时协议达成后,重启中断两年半的输油管道,每日向国际市场新增23万桶供应,远超其配额上限。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额生产,迫使沙特通过集体增产来"惩罚违规者",同时为阿联酋争取更高配额创造条件。
数据显示,2025年4月至8月,欧佩克+仅完成75%的增产目标,实际产量比计划少了近50万桶/日。这种内部失衡直接削弱了政策执行力,联盟试图通过增产来提高凝聚力,但信任危机正在加剧。
在欧佩克与美国能源角力的西线战场外,东线局势同样紧张。美国对委内瑞拉的持续高压政策,成为全球能源博弈的另一焦点。2019年,美国全面禁止进口委内瑞拉原油;2025年更升级"二级制裁",对购买委原油的第三国加征25%关税。
2025年3月,美国财政部要求逐步终止雪佛龙公司与委内瑞拉的石油交易,撤销此前给予的特殊许可证。这已是美国自2019年以来第17次升级对委制裁,直接导致委内瑞拉原油出口量从2018年的200万桶/日降至2025年的60万桶/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企业雪佛龙却手握豁免权,以每桶低于市场价12美元的价格采购委内瑞拉重油,经加勒比海岛国提纯后高价转售欧洲。这种"制裁围堵+美企牟利"的双标模式,与俄油限价令下的灰色交易如出一辙。
制裁背后是明确的战略意图。委内瑞拉拥有全球最大已探明石油储量,其重油资源若能正常开发,将对美国页岩油和欧佩克形成双重冲击。美国的封锁政策,既为本土页岩油腾出市场空间,又削弱了中国、俄罗斯在拉美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美国对中国的能源施压同样显著。在中美关税谈判中,美国代表要求中国扩大美国原油进口规模,同时减少从俄罗斯、中东国家的采购量。这一超越关税范畴的要求,被业内解读为"能源控制权争夺战"——在本土页岩油面临亏损压力的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手段为其石油打开亚洲最大市场。
但市场规律终究难以违背。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石油出口量同比暴跌97%,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比仅剩0.3%。原因之一在于美国原油的竞争力短板,其页岩油成分特殊,需额外预处理增加成本,且跨太平洋运输的运费比波斯湾原油高40%。相比之下,俄罗斯远东管道直达中国东北,沙特超大型油轮可停靠宁波港,物流成本优势显著。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球性大国,中国必须保障能源多元化格局。在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科技大棒的眼下,让中国大批量进口美国石油显然不太可能。
欧佩克的连续增产,客观上成为中国的"神助攻"。随着国际油价徘徊在60-70美元区间,美国页岩油的价格劣势进一步凸显。202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进口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依然是中国石油进口前两大渠道,马来西亚超过伊拉克跃居第三,巴西升至第五,加拿大排名第十,美国降至第15名。
可以预判,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将运行在低油价时代。这将对中国多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煤化工行业,原油期货价格80美元/桶是其盈亏点。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煤化工行业将面临亏损。再如新能源汽车行业,若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燃油车的吸引力将回归,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面临产销压力。
政策层面已提前布局。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不涉及现有化工产能去化",产能优化重点指向未来新项目。例如,对炼油、乙烯、PX等传统领域,仅要求"严控新增产能、科学调控投放节奏",对现有老旧装置则以"改造升级"为主,不强制淘汰。
《方案》要求"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随着新增产能增速放缓,叠加老旧装置改造提升效率,传统化工品的供需格局将逐步改善,煤化工行业的盈利中枢有望企稳回升。
当然,低油价对石油化工行业而言将带来结构性机遇。从产业链前端来看,原料价格的下跌带动了化工产品成本的降低,化工行业的前端企业将直接受益。油化工下游产品无处不在,如衣物、电脑、手机等。即便个人收入未变,但成本的大幅降低将显著提升购买力,促使消费更多商品。
总结来说,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本质是全球能源权力重构的必然结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施压和制裁维持霸权,欧佩克依靠成本优势夺回市场,而中国则在多元供应中筑牢安全防线。石油市场的规则正在改写,谁能掌握成本与技术的双重优势,谁就能笑到最后。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