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思格新能源:大单品撑起90%收入,华为老兵创业三年挑战重重

时间:2025-09-16 15:37:19 来源:阿尔法工场 作者:阿尔法工场




导语:“华为老兵”许映童创立的思格新能源,三年内收入突破十亿,但大单品依赖、现金流压力及存货激增等问题引发市场关注。南通新工厂计划投4.2亿港元,市场需求能否消化产能成为关键考验。

摘要:

  • 大单品依赖:2024年SigenStor贡献超90%营收,海外市场(欧洲占60%)为主,面临华为、特斯拉等强敌竞争。
  • 现金流压力:2025年前4月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应收账款、计息银行借款等资金占用与偿债压力大。
  • 扩产挑战:南通新工厂计划投4.2亿港元,市场需求能否消化产能,有待验证。

2022年5月,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的许映童,带领核心团队创立思格新能源(Sigenergy)。成立当年即完成5.4亿元A轮融资,2023年推出明星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整合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直流充电模块和AI能量管理功能。2025年9月,思格向港交所二次递交招股书,意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缓解扩张压力,并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

01 从零到十亿:大单品依赖症凸显

许映童仅用三年时间,便将思格从零发展为收入规模超十亿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招股书显示,2023年5月正式商业化后,当年收入5830万元,仍处于亏损阶段;2024年收入跃升至13.3亿元,同比增长超22倍,毛利率从31.3%提升至46.9%;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达12.06亿元,毛利率进一步升至50.9%,净利润显著增长。

思格的高速成长,高度依赖单一大单品SigenStor。2024年,该产品贡献超90%的收入和毛利,销量从2023年的18MWh能源容量暴增至2024年的447MWh。市场收入高度集中于海外:2024年欧洲市场贡献60%收入,亚太(不含中国)占比近20%,非洲约13%,中国内地仅占4.8%。2025年前四个月,这一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为推动扩张,思格在渠道和品牌建设上投入巨资。2023年销售及分销开支约5342万元,2024年飙升至1.69亿元,海外分销商数量大幅增加。这种“砸钱”模式虽在短期内带动销量,但能否转化为客户粘性和品牌溢价仍待观察。

“单一产品+海外市场”的组合虽带来增长红利,但也存在脆弱性风险。海外市场需求易受政策壁垒、补贴变化或竞争者压价冲击,加之华为、阳光电源、固德威、特斯拉Powerwall等对手在储能和逆变器赛道激烈角逐,思格能否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仍存疑问。

02 增长背后的现金流压力

尽管营收高速增长,思格的财务表现却隐藏隐忧。2023年营收5830万元,亏损收窄;2024年营收13.3亿元,净利润首次转正;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同比显著提升。但经营现金流直到2025年前四个月才首次转正,为2.99亿元。

从偿债压力看,截至2025年4月底,思格现金及等价物为8.63亿元;截至7月底,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34亿元(未审计)。然而,即期计息银行借款规模约6.19亿元,非即期计息银行借款约1.86亿元。考虑日常运营成本,思格的偿债压力不容小觑。

此外,存货与应收账款攀升成为公司隐忧。招股书显示,存货规模从2023年的1.89亿元升至2024年的4.81亿元,2025年4月底达9.05亿元;截至7月底,未审计存货进一步飙升至19.03亿元。应收账款同样显著攀升:2023年末为2026万元,2024年末达3.58亿元,2025年4月底为5.06亿元,截至7月底未审计数据已达15.55亿元。公司在2024年和2025年前四个月分别计提1471万元和1939万元减值拨备。

这意味着,尽管收入增长迅猛,但大量资金被锁在渠道和库存中,现金流健康性有待验证。思格虽账面现金逐步充裕,但很大一部分被高企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

03 南通工厂的野心与挑战

为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思格计划在江苏南通建设新工厂。根据招股书,南通基地预计于2026年第四季度竣工,总投资约4.2亿港元,预期光储充储能电池年产能约1400兆瓦时(1.4GWh),逆变器年产能约19万个。

然而,扩产也意味着更大风险。上游电芯和半导体组件等核心材料能否匹配扩产速度,是决定投产能否顺利的关键。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巨额扩产投资可能转化为沉重负担。

作为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思格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2023年才开始有规模化收入,2024年已实现盈利。但外界对思格未来能否在波动巨大的储能行业中持续盈利,仍心存疑问。

思格新能源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多数企业需要十年的成长路径:收入从零到十亿,净利润从亏损到盈利。但在其二次闯关港交所的故事里,不仅有“高速成长”的光环,也有股权代持、现金流紧张、应收和存货激增、产能利用率不足、渠道费用高企等一系列潜在风险。

据招股书显示,思格新能源的实际控制人为许映童,其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掌握公司控制权。不过,市场注意到,思格在早期融资阶段曾存在股权代持安排:部分股份由其配偶和岳母代持。尽管公司在最新招股书中已明确这些代持关系,并通过律师意见确认不影响实际控制权,但外界仍对公司治理透明度提出疑问。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为系”创业者,许映童是否存在潜在的竞业限制或利益冲突,也引发部分投资者的担忧。尽管公司在文件中声明,控股股东及核心管理团队均已签署竞业禁止承诺,但这一问题仍是港交所审核和市场讨论的焦点之一。

赴港上市无疑能为公司带来资金支持和资本市场背书,但能否消化高速扩张的副作用、平衡增长与风险,将决定资本市场是否买单。对投资者而言,思格既是一家典型的新能源出海新贵,也是一家需要更多时间验证的年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