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短剧八部半,作者:小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短视频平台重构娱乐生态的当下,短剧与长剧的受众边界日益模糊。曾几何时,观众群体被划分为国产剧、日韩剧、欧美剧三大阵营,而今演变为长剧与短剧的二元对立。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观看场景,更延伸至审美偏好与价值判断。
截至10月7日,《盛夏芬得拉》在红果平台创下30亿播放量纪录,其影响力突破短剧圈层触达传统剧集观众。作为兼具长剧观看经验与短剧研究视角的从业者,笔者将该剧推荐给两类女性友人:资深短剧观众与非短剧受众。前者普遍反馈"多刷仍觉新鲜",后者则给出"符合正常逻辑"与"颇具深度"的差异化评价。
该剧突破短剧套路的关键在于回归叙事本真。当行业充斥逆袭、扇巴掌、穿越重生等快餐式剧情时,《盛夏芬得拉》通过白清玫将爱情与婚姻剥离的清醒认知,构建起贯穿全剧的情感张力。郭欣宇对角色复杂性的精准把握,使"白小姐"成为具有现实质感的立体形象。男主角周晟安虽沿袭"霸总"设定,但尊重女性、情绪稳定的特质,恰好契合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想象需求。
对比同期热播的长剧《许我耀眼》,其营销策略与内容呈现的割裂感尤为明显。前期以"恶女"人设吸引关注,后期却沦为"娇妻"套路的翻版。人物性格的剧烈转折与剧情逻辑的断裂,导致观众产生"前后判若两剧"的观感。这种内容与宣传的错位,恰恰印证了短剧市场对"正常叙事"的迫切需求。
《盛夏芬得拉》的破圈势头在红果策划的直播活动中遭遇滑铁卢。这场营销事件暴露出两大边界缺失:对行业特性的认知偏差与对创作团队的尊重缺失。短剧与长剧在制作流程、受众预期、宣发策略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强行套用长剧"售后"模式导致水土不服。
直播现场,主演刘潇旭在角色与真实身份间的游离成为典型缩影。当被问及"周晟安是否心动"时,其迟疑回应与郭宇欣的"入戏"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表演与真实的撕裂感,根源在于平台要求演员同时扮演创作者与剧中角色的矛盾指令。相较于听花岛等头部厂商已放弃的CP捆绑营销,红果的越界操作显得尤为突兀。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争议恰逢短剧行业营销模式转型期。当头部平台仍在摸索边界时,《盛夏芬得拉》本可成为行业升级的标杆案例。遗憾的是,过度消费内容的营销策略,不仅损害了作品口碑,更暴露出平台对短剧艺术特性的认知局限。
此次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短剧营销需建立与内容品质相匹配的推广体系。当观众审美持续升级,任何轻视创作规律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盛夏芬得拉》的遭遇,既是单个作品的遗憾,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必须跨越的门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短剧八部半,作者:小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1147.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