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系统阐释“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成果,《金融时报》自即日起推出系列访谈,专访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度解析政策成效。
支持性货币政策助力“十四五”目标达成
“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央行通过9次降准释放7万亿元长期流动性,结构性工具覆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交出“总量稳、结构优、成本降、预期稳”的亮眼答卷。
总量与结构双重发力,货币政策调控成效显著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就“十四五”期间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货币政策工具功能发挥问题,负责人表示,央行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五年内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同时,通过创设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结构性工具,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覆盖。
调控成效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年度增速达9%-10%,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1.5个和2.3个百分点;三是信贷结构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方面,央行取得四方面进展:一是完善利率调控机制,2024年7月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利率传导链条;二是提高市场化程度,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4年5月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三是加强政策执行监督,整改银行违规手工补息等行为;四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十四五”期间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1%。
汇率弹性增强,超调风险有效防范
针对人民币汇率管理问题,负责人强调,央行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有管理浮动相结合,通过三方面举措维护汇率稳定:一是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二是强化预期引导,综合施策防范超调风险,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三是培育风险中性理念,2025年9月企业外汇套保比率达30%,较2020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盘稳固,国际收支自主均衡,中长期汇率稳定有坚实基础。”负责人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防范超调风险,维护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
创新预期管理机制,提升政策透明度
在预期管理方面,央行通过五大路径增强政策沟通效果:一是权威发布政策,行领导多次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二是完善常态化机制,每日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每月发布金融数据,每季度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是做好数据解读,结合市场热点及时宣传政策;四是讲好中国金融故事,通过国际组织会议增进沟通;五是普及货币政策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解读文章。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显著提升,政策传导效果持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