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美浴
编辑|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上市城商行,西安银行(600928.SH)长达15个月的行长职位空缺终于画上句号。2025年10月14日,陕西金融监管局正式核准张成喆担任西安银行董事、副董事长及行长的任职资格,标志着这家区域性银行正式完成核心管理层交接。
高层人事剧变:1年半10余位董监高更迭
自2024年7月原行长梁邦海升任董事长后,行长职位长期空缺。此次张成喆的晋升,结束了西安银行持续一年半的高层动荡期。据统计,2024年以来该行已有3名独立董事、2名董事、3名副行长、1位行长助理、1位董事会秘书及1位监事相继离职,涉及岗位涵盖公司治理各个层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事调整背后暴露出管理层"超期服役"的普遍现象。根据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关键岗位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过渡期已于2022年底结束。然而,2024年离职的三位副行长中,黄长松任期超过12年,狄浩任期达8年,张成喆在晋升行长前也担任副行长近9年。
业绩与风险的双重挑战
尽管高层动荡,西安银行2025年上半年仍交出亮眼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52.05亿元,同比增长43.7%;归母净利润14.52亿元,同比增长8.59%。利息净收入38.98亿元,同比增加14.61亿元,增幅达59.92%,成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
但资产质量指标显示隐忧: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6%,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第4;逾期贷款金额达80.99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4.94%。其中,逾期1-90天的短期贷款从22.81亿元增至34.85亿元,占比升至1.19%。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从11.73%飙升至32.61%,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更从38.31%翻倍至85%,显示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加剧。
新行长张成喆的晋升之路
现年58岁的张成喆是西安银行"老将",其职业生涯覆盖多个关键岗位:历任钟楼支行办公室主任、城北支行副总经理、城东支行总经理、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碑林支行总经理、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等职。2016年8月,张成喆首次担任副行长,2025年7月29日被宣布聘任为行长,直至10月14日获得监管核准。
随着张成喆的晋升,西安银行副行长团队大幅缩减。2023年该行曾形成"一正六副"格局,但狄浩、黄长松、管辉相继离职后,目前仅剩刘强、赫勇两位副行长。截至2025年半年报,张成喆持股23.88万股,为董监高中持股最多者;刘强、赫勇分别持股8.39万股和17.31万股。
图源:罐头图库
管理层超期服役的深层原因
专家分析指出,高管"超期服役"现象折射出区域性银行的人才困境。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这主要源于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可接替的高管梯队。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则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经营性问题导致高管无法按时轮岗,或上级人事调动安排未完成。
独立董事群体同样面临超期问题。2024年4月,西安银行因独董廖志生连续任职满6年仍继续履职,收到陕西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当时董事会11人中独董占4席,任何一人离职都将导致独董比例低于法定要求,形成"离任即违规"的尴尬局面。尽管后续选举冯根福等新任独董,但冯根福履职不到一年便于2025年4月因工作安排辞职。
资产质量改善路径探讨
面对资产质量压力,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新行长应通过内部调研明确战略核心目标,避免方向性调整;其次,提拔内部骨干填补关键岗位,引入外部人才时注重文化匹配;最后,建立高管定期战略复盘机制,确保执行一致性。
具体到风险处置,支培元建议对可疑类贷款逐笔分析,优先处置抵押物不足或关联企业贷款;若不良集中于特定行业(如房地产),则需收紧相关授信。针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问题(由2024年末的10.07%降至9.16%),可通过发行永续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
事实上,西安银行已启动资本补充计划:2025年6月成功发行20亿元二级资本债,随后获批70亿元永续债发行额度。这些举措能否有效缓解资本压力,仍有待观察。
图源:西安银行半年报
随着新行长到位,西安银行如何平衡业绩增长与风险管控,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您认为新管理层应优先解决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