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完车、拼完美食,如今酒店业也掀起‘拼楼’热潮
当你在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核心商圈漫步时,或许会注意到一栋建筑外墙上密集悬挂着十余个酒店品牌标识。从经济型连锁到中高端设计酒店,不同定位的住宿品牌在垂直空间内形成独特生态——这种被称为‘拼楼酒店’的新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传统酒店业的竞争格局。
图源:潮新闻
在杭州钱江世纪城某栋32层写字楼内,‘全季’‘桔子’‘汉庭’等华住系品牌实现了‘每层一店’的极致布局。更令人惊讶的是,部分公寓楼采用‘共享大堂’模式——不同酒店仅通过楼层电梯权限进行区隔,公共区域如健身房、早餐厅则实现完全共享。
‘不是住不起酒店,而是拼楼模式太香了!’00后大学生叶雨欣在毕业旅行中深刻体会到这种模式的便利,‘以前换酒店要拖着行李满城跑,现在整栋楼都是备选库,不满意随时换房,还能体验不同品牌的设计风格。’
这种创新带来的交易成本骤降,正是吸引年轻客群的核心要素。据调研,73%的受访者认为‘地理位置一致前提下的多品牌选择’是拼楼酒店的最大优势,61%的消费者特别提及‘跨品牌体验’带来的新鲜感。
背包客陈群将拼楼酒店形容为‘垂直社交城堡’:‘我在A酒店大堂吧处理工作,去B酒店的日式餐厅用餐,晚上约朋友到C酒店的屋顶酒吧看夜景,这种空间叠加带来的体验丰富度远超传统酒店。’
这种模式催生出独特的‘小生态效应’。以杭州某拼楼项目为例,楼下便利店24小时营业且商品种类增加40%,周边餐馆密度提升3倍。更有趣的是品牌间的隐性竞争:当A酒店推出免费迷你吧后,B酒店立即升级床品,C酒店则增加特色欢迎礼,最终形成服务质量的整体跃升。
‘低配享高配’的现实案例更具吸引力。在杭州JW万豪与武林万怡的共生产权项目中,入住经济型万怡的客人可共享万豪的泳池、蒸汽房等高端设施。这种‘花经济舱价格享受商务舱服务’的体验,让消费者直呼‘赚到’。
图源:豆包AI
这种颠覆性模式的兴起,折射出中国酒店业深刻的行业变革。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酒店RevPAR同比下降8%,浙江等区域跌幅达15%-25%。更严峻的是价格体系的全面崩塌:希尔顿欢朋单房投资24万却被迫降至400元区间,直接冲击亚朵市场;当汉庭价格跌破180元时,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高投入、长周期、强位置依赖’的三重压力下,拼楼模式成为破局关键。杭州某拼楼项目业主算过一笔账:通过共享公区、员工团队和设施设备,空间利用率提升60%,空置风险降低45%。对酒店品牌而言,这种模式既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又能规避‘近距离保护’带来的市场空白。
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更值得关注。调查显示,杭州拼楼项目中近半数酒店存在股权交叉,许多是同一业主或合作方投资。这种‘你中有我’的资本纽带,有效化解了同质化竞争风险,形成独特的利益共同体。
图源:广之旅
尽管拼楼模式带来显著效益,但其潜在风险正随着规模扩大而显现。品牌特性模糊化成为首要挑战:当经济型与高端品牌共处一栋楼时,共享空间可能拉低高端客群的体验感知。有住客质疑:‘同样的泳池条件,为何要花数倍价格?’
管理难题在具体运营中尤为突出。成都泰华公寓曾因208户住宅中89户变身非法旅馆,导致电梯拥挤、消防隐患频发,甚至出现住户门锁被试、财物被盗事件。哈尔滨某公寓的29层建筑中,19层被8家酒店占据,密集的酒店按钮使电梯成为半公共空间,引发住户强烈不满。
更深层的风险来自安全责任模糊。2020年深圳某拼楼公寓发生火灾,暴露出布草堆积、电路负荷过载等隐患。在突发事件中,多品牌共存可能导致应急处理责任分摊不清,最终损害品牌声誉。
成都泰华公寓 图源:房天下
这些挑战提示行业:拼楼模式需在初期规划中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从品牌梯度设计、服务标准统一,到安全责任划分、应急机制协同,每个环节都需深度打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创新模式沦为运营负担,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拼车拼好饭之后,国内酒店开始流行“拼楼”》酒管财经
2、《利润跌92%,一线城市的酒店怎么了》吴晓波频道
3、《一栋楼18个品牌,酒店业主也开始“题海战术”了?》酒店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