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前的返程高峰,高德地图成为数亿用户的出行首选。这个假期,高德推出的“扫街榜”功能引发全网热议,用户通过真实数据探索城市美食,直接对美团(大众点评)发起挑战。这一动作背后,是阿里11年前以近15亿美元收购高德后,持续投入的AI生态战略。
被阿里收购后,高德并未像凯立德等同行那样通过会员费盈利,而是以免费模式快速占领市场。2025年年初财报显示,高德首次实现盈利,但这一结果并非来自传统导航服务,而是源于其作为阿里生态入口的价值。目前,高德已覆盖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每日处理1.2亿次生活服务搜索,导航前往1300万个目的地,成为连接用户与阿里商业生态的核心纽带。
以“路痴”用户为例,打开高德导航的瞬间,用户即进入阿里大数据池,系统自动匹配客户标签(合法合规),并在淘宝、天猫等平台推荐相关商品,形成消费闭环。这种“无感式”服务,正是阿里AI生态的典型应用。
2025年8月,高德推出全球首个AI原生地图应用——高德地图2025版本,标志着其从传统工具向AI驱动的出行智能体转型。该应用日调用量超12亿次,月活跃用户达4亿,成为AI技术落地的标杆场景。通过实时路况预测、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高德将AI能力深度融入出行服务,重新定义了地图产品的价值边界。
作为阿里AI生态的另一支柱,阿里云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收入达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阿里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离开后,正推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已发射12颗卫星组网,试图在卫星上运行AI大模型,开辟全新赛道。
阿里云的崛起,与阿里整体AI战略密不可分。通过将AI服务打包至云计算基建,阿里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甚至无需额外收费。这种模式下,OpenAI等独立AI公司面临被云计算巨头并购或倒闭的风险,而阿里、腾讯、字节等国内企业则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AI大模型竞争已进入边际效应阶段。以ChatGPT为例,版本号持续升级,但能力提升逐渐趋缓。国产AI如DeepSeek、Qwen、Kimi等通过支持国产算力、绕开CUDA等技术路径,正在缩小差距。最终,各模型将堆积在接近极限的位置,形成各有特色但差距不大的格局。
这一趋势下,云计算厂商成为最大受益者。通过将AI服务融入云计算基建,阿里等企业无需额外收费即可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在国际市场,谷歌、微软、亚马逊和Meta是主要玩家;国内则以阿里、腾讯、字节为主导,而DeepSeek等“奇行种”虽存在,但难以颠覆主流格局。
阿里已不再是一家传统电商企业,而是通过高德、阿里云等业务,构建起覆盖出行、云计算、大模型的AI生态。为支撑这一战略,阿里自主研发了AI芯片“含光800”,采用12nm制程实现全球最强AI推理性能,突破技术封锁。事实上,中国首个“去IOE”运动正是由阿里发起,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在开源社区,阿里的AI模型深受全球开发者喜爱,其贡献被开发者誉为“世界开源大模型的基石”。随着AI技术深入各行业,阿里巴巴的估值逻辑已从电商转向AI生态,成为科技领域的核心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