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首富郑永刚的离世,不仅让杉杉股份这座市值约200亿的商业帝国陷入继承漩涡,更将中国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的治理危机推上风口浪尖。这场持续不到两年的接班大戏,最终以企业破产重整、实控人易主的结局收场,其背后折射出的制度性缺陷,值得所有民营企业深思。
2023年2月,郑永刚在日本猝然离世后,其子郑驹与第二任妻子周婷围绕杉杉股份控制权的争夺迅速白热化。这场被外界称为“太后垂帘听政”的权力博弈,最终导致双方均未能有效掌控企业——郑驹虽任董事长却缺乏决策权,周婷虽为实控人却无力应对债务危机。金融机构在创始人离世后迅速收紧信贷,企业基本面尚未恶化便因融资断裂引发连锁违约,2024年11月郑驹辞任董事长,2025年初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江苏企业家任元林接盘成为新实控人。
杉杉集团的危机种子,早在郑永刚时代就已埋下。这位从服装厂起家的企业家,凭借超前眼光将企业转型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材料供应商,2007年布局新能源领域的决策使其登上宁波首富宝座。但快速扩张带来的高负债,始终靠郑永刚的个人信用维系——银行与合作伙伴对其能力的信任,成为企业融资的“隐形担保”。这种“人治”模式虽在创始人掌舵时运转良好,却未在企业内部建立可持续的治理结构,导致核心人物离世后信用体系瞬间崩塌。
郑驹作为郑永刚长子,24岁便担任总裁的履历看似光鲜,但业界普遍认为其商业地位更多依赖父亲搭建的平台。2023年接任董事长后,他既无法独立应对债务危机,也未能重建市场信心。而1983年出生的继母周婷,虽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实控人地位,但作为媒体人出身的“少夫人”,同样缺乏企业运营经验。两人“双核”治理的结构,在金融机构眼中无异于“无核心”,最终导致融资渠道全面断裂。
这场看似围绕继承权展开的争夺战,实则暴露了中国一代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治理缺陷。创始人离世后,企业往往陷入“人走茶凉”的困境:职业经理人团队缺乏权威,家族成员内耗严重,制度性约束形同虚设。杉杉案例中,郑永刚去世后半年内便出现首笔债务违约,一年后破产重整,这种速度在民营企业中并非孤例。它警示着:依赖个人能力的企业,终将面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宿命。
杉杉集团的陨落,为中国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当创始人光环褪去,企业能否依靠制度延续生命力,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从股权结构优化到职业经理人培养,从家族委员会设立到风险隔离机制构建,这些看似“教条”的治理手段,实则是企业穿越代际周期的护城河。郑永刚用三十年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却未能用同样长的时间构建一套脱离个人依赖的运营体系——这或许才是所有创业者最该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