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烟火气回归:探访老厂房如何变身“新网红”

时间:2025-10-17 16:18:05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10年前,北京南三环车水马龙,附近一间废弃的锅炉房无人问津;10年后,锅炉房摇身一变成了餐饮“新网红”——凭借怀旧市井风,引得一众食客前往用餐、拍照打卡。

“不只是改造老厂房、开个大排档这么简单,而是要让顾客记住我们。”这家名为宋家庄鱼市的餐馆创始人杨金祥告诉记者。

同样希望唤起人们记忆的还有距北京约300公里的山东乐陵,由善化桥棉厂旧址改造而成的乐陵拾光沉浸式街区亮相后,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体验“穿越”时光,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来到位于湖南长沙的新梁仓文创园,凌晨仍有食客排队等位用餐,沸腾的烟火气改写着长沙的夜晚。很难想象,此处以前曾是顶棚漏雨、管网老化的废弃厂房。

老厂房争当“新网红”现象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的双轮驱动。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用地用房保障。加大土地、房屋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力度,鼓励经营困难的百货店、老旧厂区等改造为新型消费载体。”

今年以来,各地一批旧厂房、老仓库摆脱了“废弃—拆除”的传统命运,在按下改造的“加速键”后,以特色餐厅、沉浸式街区、文创园等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激活城市活力、提振商旅文消费的新引擎。

老厂房里“长”出新产业

废弃十余年的锅炉房,如何能变身生意火爆的“宋家庄鱼市·围炉湘菜”?答案是:一场基于成本倒推与文化注入的精准改造。



凭借怀旧市井风,宋家庄鱼市引得一众食客前往用餐。(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摄)

杨金祥告诉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相关部门的引荐下,他们接触了这处约800平方米的旧锅炉房。经过长达7个月的反复调研、推敲与方案迭代,最终摒弃了传统商场店模式,确立了“怀旧市井风”与“大排档”的定位。餐厅自今年3月开业以来,日均客流旺盛,人均90元的客单价既保证食材品质,又贴合大众消费能力,成为旧厂房再现烟火气的“新载体”。

与此同时,在距离北京约300公里的山东乐陵,另一座工业遗存——善化桥棉厂旧址,则走上了一条规模更大、业态更丰富的焕新之路。这座辉煌于20世纪80年代、后荒废数十年的棉厂,在2025年7月19日以“乐陵拾光沉浸式街区”的面貌重新亮相,项目一期占地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旨在深度挖掘其工业文化底蕴,响应国家文旅融合政策,满足市场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乐陵拾光沉浸式街区”重新亮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善化桥棉厂曾经是乐陵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标,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设备老化、厂房闲置。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属于废弃状态,标语褪色、房屋坍塌,街道和院子基本被杂草灌木覆盖,想走进去都困难,基本已被人们遗忘了。”乐陵拾光项目负责人苏朋帅对记者说。

为了让这座老厂房焕新重生,苏朋帅表示:“改造团队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科学划分,打造了八大主题区域。工厂区内,老旧生产设备被保留,重现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生活区则1:1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邮局、供销社、理发店等生活场景。通过融入《棉厂的故事》沉浸式舞台剧、4条角色扮演体验路线,以及汇聚各地小吃的美食体验,让游客得以‘穿越’时空,第一视角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而在中部文旅重镇湖南长沙,一处由国网电力老厂房改造的新梁仓文创园则展示了另一种更新样本。在改造前,这里曾是市民口中的“老鼠岭”:顶棚漏雨、管网老化,废弃的厂房里堆满了杂物。

在多方调研后,新梁仓文创园项目团队邀请了曾打造“文和友”的设计团队操刀,采用“针灸式激活”的改造智慧,不搞大拆大建。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保留了厂房的工业灵魂:斑驳的红砖墙、锈蚀的钢架、老旧的变压器,这些都成为独特的装饰元素。



夜间的新梁仓文创园,凌晨依然灯火通明。(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摄)

“自2025年3月试营业以来,新梁仓文创园吸引了茶颜悦色、双爷烤肉、易裕和米粉等20多个品牌入驻,目前入驻率已达85%,夜间客流占比高达75%,凌晨两点依然灯火通明、人流如织,成为改写长沙夜经济的‘流量担当’。”新梁仓项目负责人张苗向记者自豪地介绍道。

烟火气回归:旧空间满足新需求

旧厂房的“新生”,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响应与对地方产业的深度赋能。从传承工业文化到推动城市更新,从满足多元体验到带动就业增收,这些“新地标”正成为连接消费端与产业端的重要纽带,释放出多重经济、社会效益。



乐陵拾光街区人流如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乐陵拾光街区启幕仪式现场,随着一首怀旧歌曲《路灯下的小姑娘》响起,瞬间将游客拉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年代标语、搪瓷杯、棉纺机……一幕幕熟悉而又新鲜的场景,将整个街区装点得复古感十足。游客仿佛坐上“时光穿梭机”,在一砖一瓦中感受时代风华,在沉浸式体验中“入戏”人生。



街区内的陈列复古感十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街区不仅好看,更好玩,一下子把大家的回忆勾起来了!”一位游客边拍照边感叹。活动期间,街区内还穿插光影秀、舞台剧、黄河大集、美食夜市和花车巡游,为市民带来多感官沉浸式体验。

据介绍,乐陵拾光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拉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增长,为文旅产业增添“工业文化”新内涵;宋家庄鱼市则为行业提供了“低成本高体验”的转型思路,其“不做外卖、不搞低价套餐、靠品质换复购”的模式,为餐饮行业回归本质提供了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宋家庄鱼市创始人杨金祥同时也是连锁餐饮品牌“杨记兴臭鳜鱼”的创办者。在他看来,以前“杨记兴臭鳜鱼”开一家门店成本在1万元/平方米左右,抗风险能力较差,回本周期较长。而老厂房项目由于投产成本低,回本周期更短,因此能将更多的效益反哺给顾客和员工,比如用更好的食材、适当降低菜品价格、提高员工收入等。



宋家庄鱼市内满满的市井风装修。(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摄)

“由老厂房改造后的市井大排档风,其实是基于投资模型倒推出来的,”杨金祥坦言,“用1/3的成本开店,还得让顾客有惊喜、有感觉、能记住,所以在设计上就有一些新突破。”他摒弃了简单的“叙利亚破烂风”,强调市井风背后必须有文化属性,通过“做减法”的设计思路,最终打造出一个充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气息、明厨亮灶、食材直观可见的用餐空间,让顾客在矮桌矮凳间找到无拘无束的舒适感。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这些老厂房改造后创造的社会效益同样显著。张苗告诉记者,新梁仓文创园已为周边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六成是夜间工作岗位,有效地吸纳了附近居民就业。



新梁仓文创园已为周边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六成是夜间工作岗位。(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摄)

一位名叫华姐的居民对记者表示:“以前在家待业,现在在烧烤店当服务员,每月能挣4000多元,同小区还有8个邻居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退休电工李师傅则时常来新梁仓文创园坐坐,看着年轻人在自己曾工作过的厂房里喝奶茶、拍照,他感慨道:“没想到这些老厂房还能这样‘活’过来,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有了新归宿。”

此外,在改造过程中,新梁仓运营方还主动出资20多万元解决了困扰周边社区十多年的内涝问题,赢得了居民“不仅是在做网红打卡地,更为这里的住户办了实事”的赞誉,体现了商业项目与社区发展的和谐共生。

政策支持盘活存量资产

老厂房改造的成功,绝非仅靠“怀旧”外壳,而是政策引导、经营主体与消费需求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项目成功转型的背后,是各地对于盘活存量资产、促进消费升级的积极探索。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为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撑。

尽管旧厂房改造项目已取得初步成功,但如何保持长期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各地面临的共同课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持续创新体验”“拓展客源市场”“深化产业融合”成为核心方向,这些项目正通过多维度升级,努力从“网红打卡地”转变为 “长期消费目的地”。

深化产业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路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旧厂房改造已不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向“文旅+餐饮”“文旅+文创”“文旅+夜经济”等多业态融合方向发展。

据介绍,乐陵拾光计划定期推出新的沉浸式演艺节目,不断更新剧本与场景,同时增加手工制作老物件、怀旧游戏竞技等互动项目,避免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新梁仓文创园则在项目二期规划中加入更多文创业态与游乐设施,三期计划打造包含电竞酒店、特色民宿的综合商业体,预计明年启动建设,通过业态丰富度提升“复游率”;宋家庄鱼市也在不断优化产品,如根据季节调整鱼的货源地,确保食材品质稳定,同时收集顾客反馈,优化餐饮服务细节等。

从北京的锅炉房到山东的棉厂,再到湖南的电力厂,这些旧厂房的“变身记”,不仅让老建筑重焕生机,更带动了当地文旅、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消费活力与文化魅力。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指引下,未来或有望看到更多旧厂房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