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一代“玻璃大王”正式退幕,中国制造业迎来重要传承时刻。
10月16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79岁的创始人曹德旺提前两年卸任董事长职务,将市值超1700亿元的全球汽车玻璃龙头,交由55岁的长子曹晖全面接管。这场交接不仅标志着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更象征着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承。
全球每三辆汽车就有一辆使用福耀玻璃,这个占据34%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凝聚着曹德旺近半个世纪的商业智慧。从乡镇玻璃厂到跨国巨头,福耀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缩影。
曹德旺的退休早有战略布局。他在近期采访中坦言:“企业传承需要提前规划,让年轻一代接棒更有利于福耀的长期发展。”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在福耀的财务数据中得到验证——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33.02亿元(同比+17.62%),净利润70.64亿元(同比+28.93%),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超90%,市值稳居1700亿元量级。
(曹德旺)
曹晖的接班并非临时起意。这位福耀“少帅”自1998年从车间基层做起,历经香港销售、北美业务负责人等关键岗位锻炼。27年间,他主导过反倾销诉讼应对,参与过美国工厂建设,从车间主任成长为副董事长。曹德旺曾评价:“他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权威。”这种特质在福耀的管理团队中得到延续——总经理叶舒(妹夫)与财务负责人陈向明(同龄人)组成的核心团队,已配合多年形成默契。
(曹晖)
如今的福耀已今非昔比:全球市占率34%,客户涵盖宾利、奔驰等豪华品牌,小米SU7天幕玻璃、问界M7车窗均出自其手。海外营收占比达44.72%,在美国、德国、韩国形成全球生产网络。曹晖接手的,是一艘装备精良的“制造业巨轮”。
福耀的辉煌背后,是曹德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这位差点出家的企业家,1984年因一次乘车经历萌生创业念头——当时进口汽车玻璃价格高达数千元,相当于普通人数年工资。他愤而转型:“日本人能造,中国人凭什么不能?”
通过引进芬兰先进设备、组建技术攻关团队,福耀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专用玻璃。面对房地产热潮,曹德旺坚守主业:“我只会做玻璃,看不懂的钱不赚。”这种专注使福耀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健,负债率长期低于30%,净利润从2020年的26亿元增至2024年的75亿元。
1991年,曹德旺研读弘一法师传记后萌生出家念头,幸得石竹山大师点拨:“留在尘世能做更多事。”从此他将佛学智慧融入商业实践,首创“三种布施”理念:“让1.5万员工有饭吃,带动上下游十几万人就业,这才是大善。”
其慈善实践同样独具特色:2010年西南旱灾捐赠2亿元时,设定“手续费不超3%、不合格率超1%处罚、未发完资金30倍赔偿”的严苛条款;成立中国首家股票捐赠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捐出35亿股福耀股票;截至2024年累计捐款超160亿元,更投资100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招生分数线达616分而学费仅5460元/年。
办公室佛像前的曹德旺,从不求财只求“平常心”。这种超越功利的企业家精神,使其在商业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曹晖的接班面临多重考验:地缘政治方面,福耀美国工厂年营收63.12亿元(占海外营收近三成),需应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行业层面,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34%,需向智能调光玻璃等高技术领域转型;管理层面,如何摆脱“曹德旺光环”建立个人权威,成为其必须跨越的门槛。
但曹德旺留下的精神遗产更为珍贵:不赚快钱的专注、企业养人的责任、“做中国好产品”的底气。这些已融入福耀基因的文化特质,将成为曹晖时代的重要支撑。
正如曹德旺所言:“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两件事:把福耀做成世界第一的玻璃企业,用赚来的钱回报社会。”如今,第一件事的接力棒已交到曹晖手中。
未来福耀的故事或许会少些传奇色彩,但只要“专注做事、用心担责”的精神延续,这家1700亿帝国必将继续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曹德旺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企业家,既要有硬实力,更要怀暖人心。
对事业够硬,对社会够暖,这便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最佳诠释。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