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brahim Rayintakath
近日,母亲提及老家公交车线路大幅减少,以往熟悉的几条线路,如今要么停运,要么改线合并。
究其原因,或许是地方财政紧张所致。
公交车运营成本高昂,司机工资、车辆维护等处处需要资金,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只能选择停运部分线路。
一、地方财政紧张,民生受影响
地方财政紧张并非空穴来风,这一问题已严峻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我家房子附近有个老旧小区,母亲曾在此居住多年。
如今,小区已成危楼,住户们十几年前就开始等待拆迁。
然而,政府因资金短缺,一直未能实施拆迁计划。
前段时间回老家,住顶楼的阿姨抱怨道:“屋里的墙体已经有了裂缝,住得胆战心惊。”
部分业主已搬离,剩余的业主们则提心吊胆地住在危楼中,期待政府能给出解决方案。
但地方财政紧张,拆迁计划遥遥无期。
这不禁让我产生一个担忧:房子是否应该计提折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房子都会老化、旧化,需要重新修缮或废弃搬迁。
这将导致账面价值大幅缩水。
我家附近的老小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如今价值已接近清零,两三万就能买一套。
再过些年,这些房子可能就像身上掉下的头皮屑,徒增烦恼罢了。
当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核心地段,老破小的命运要好得多。
它们容易改造翻新,也容易拆迁——政府收回地皮后,可以建成高层豪宅出售。
这本经济账很容易算。
所以说起来,房子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地块价值。
二、包工头破产潮,经济转型之痛
地方财政的下降,不仅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还打翻了无数富裕家庭。
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是,地方不少包工头近年来都走上了破产之路。
以前是大基建年代,到处都在修路、修桥、盖房子,全国上下都是大工地。
包工头们借了大笔银行贷款,垫款做项目,等完工后再找官家结算。
那时的包工头敢想敢干,有机会成为有钱人。
但这几年,地方财政缺钱,付不出款,普遍拖欠包工头款项。
一年一年地拖,到后面领导都换了一批批了,账就成了陈仓烂谷子。
拖成了一屁股坏账。
地方上那些曾经富裕一时的包工头,如果没法及时撤退、抽身躺平,就只能雨打风吹,凋落一地。
现实中,挺多包工头喜欢“硬扛”、“强撑”。
他们不仅把自己搭进去,成了信用黑户,还让家人替自己借钱、贷款,把家人也拖下了水。
这不仅重创了包工头自身,还影响了建材、家电、白酒消费等多个行业。
所以像白酒家电地产等老登股们,为啥始终低迷没表现?
这和现实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真是很残酷的事啊。
试想一下,如果十几年前我回到老家生活,面对旧资产、旧事业的日渐衰退,最好的办法或许还是果断止损。
只是,说易行难。
三、经济收缩下的挑战与应对
我2018年自驾去丹东时,曾看到偏远的新区马路修得特别宽敞,都是双向六车道、八车道的。
虽然偏远,但十分气派。
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可能还属于经济上行期的余晖,身体还有“余热”呢。
如果没有区域经济效益、道路缺乏维护,那光鲜亮丽的基建,可能若干年后就会慢慢衰败。
包括许多城市的地铁、公交,如果缺乏经济效益、人口不足的话,撤销也是现实选择。
经济收缩、资产缩水,是人们会面临的挑战。
当然,也可能是我过于悲观了。
PS.
我为何絮絮叨叨聊了今天这个主题呢?
周末我在咖啡厅坐了一会,旁边来了三位中年女士,五十来岁,打扮精致。
她们估摸是来跑资源的,在磋商一个老家当地的修路项目,聊大概能挣多少钱,值不值得做。
不一会,咖啡厅又来了三位20岁出头的漂亮小女生。
小女生们纷纷拿起手机自拍、互拍,彼此夸赞对方:“哇,你长得真好看,你就发自己的照片,标题这么起、照片这么P,流量一定高。”
看起来,是打算经营网红事业的妹妹们。
这一刻,新旧谋生手段具象化了。
那我呢?我能做啥呢?
没资源,没手腕,没路子,社恐也色衰。
我就在A股里收集硬核收息股,保证现金流绵延,让自己能平安渡过种种周期。
适当配置成长类ETF,博博超额收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