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召回并非新鲜事,但当行业领军企业涉及大规模召回时,往往成为市场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2025年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备案召回计划,涉及“唐”系列与“元Pro”两款车型,共计115,783辆。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折射出产品质量问题,更引发对企业管理与行业监管的深度思考。
此次召回的车型中,44,535辆2015款“唐”系列汽车因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可能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引发电路板烧蚀,车辆纯电驱动模式失效;71,248辆“元Pro”纯电动汽车则因生产制造问题,存在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的风险,长时间高速涉水可能导致动力电池进水,绝缘性能下降。这两类隐患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并非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触发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从电池起火到车辆失速,每一次事故报道都在加剧公众的忧虑。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质量可靠性高”已成为用户购车的第二大考量因素,比重连续三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比亚迪的大规模召回无疑触动了市场最敏感的神经——消费者要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与炫酷的功能,更是踏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汽车召回往往折射出管理体系的疏漏。纵观比亚迪近年来的召回记录,此次并非首次。2024年9月,比亚迪曾召回87,762台国产海豚、元PLUS电动汽车,原因涉及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总成控制器制造工艺问题;今年年初,又召回6,843辆“方程豹5”,原因是集成式双电机控制器内部电气连接件螺栓未锁紧。这一系列召回事件,不免让人对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的完善度产生疑问。
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比亚迪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似乎面临着规模与质量的平衡难题。一方面,2015款“唐”的召回反映了早期技术不成熟的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元Pro”的召回则暴露出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漏洞。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销量在2025年9月出现了自2024年3月以来首次单月同比下降,被上汽集团反超,终结了连续18个月的增长态势。这或许暗示,质量管控问题已开始影响企业的市场表现。
更值得探讨的是问题发现的方式。此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开展的,而非企业自主发现。真正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理应建立起全链条监测机制,能够更早地识别和预防此类风险。比亚迪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品质管控等方面仍有完善空间。
一次召回,映照出整个行业的成长烦恼。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其中,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影响召回的占比超过53%。此次比亚迪召回事件,恰逢国家市场监管管理总局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监管力度之际。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示,将进一步规范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和非理性竞争等问题。
监管趋严将重塑行业生态。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告别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某些车企在宣传中过度强调续航里程、智能驾驶等功能,却对潜在风险提示不足,导致消费者期望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这种现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车企应如何应对?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要建立更加严谨的宣传审核机制,确保所有对外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另外,要转变发展思路,从追求短期销量转向注重长期品牌建设。作为行业领军者,比亚迪的应对之策更具示范意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比亚迪应率先垂范,建立起高于行业标准的自律机制,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建立更加透明的沟通机制、完善内部合规审查等。
在智能网联与电动化双轮驱动的今天,比亚迪能否在合规经营与创新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能否持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加深,监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50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23%。未来,如何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保持理性、负责的态度,将成为车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造车之路,道阻且长。这次比亚迪的召回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对车企而言,安全无小事的理念需要真正融入血脉。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成为行车安全的隐患;任何速度的追求,都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随着监管趋严、消费者日益理性,市场竞争终将回归本质——唯有秉持对安全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方能在行业变革中行稳致远。这不仅是比亚迪需要书写的答卷,更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共同面对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