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正文:
中美经贸关系在多轮磋商后仍面临挑战。近期,稀土资源出口管制、船舶运输费用调整,以及特朗普政府再次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等事件,使双边经贸前景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与上半年相比,金融市场对此类冲击的反应更为平稳,但市场定价是否准确?在外部扰动成为常态的背景下,确定性的支撑因素究竟在哪里?
图1. 市场对关税冲击的“钝化”效应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美国股指为标普500指数。
今年以来,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出现断崖式下降,但整体出口增速仍超预期保持高位。稀土管制等措施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主动权,也向市场传递了应对外部压力的坚定信号。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后妥协”的策略已被市场广泛认知,其效果较年初关税冲击时明显减弱。这种变化反映了双方博弈模式的演变,也为未来谈判提供了新的背景。
图2. 中美贸易“脱钩”现状分析
来源:WIND,笔者测算
在国内政策层面,化债成为推动广义财政支出扩张的重要抓手。然而,近期地方偿债压力有所抬头,城投企业应收款和票据违约余额出现反弹。“金九银十”传统楼市旺季表现疲弱,可能进一步拖累地方土地出让收入。这些因素叠加,使得“靠前使用化债额度”的迫切性更加突出。财政政策的短期效果与长期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成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图3. 化债政策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来源:WIND,笔者测算
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受中期选举等国内因素制约,其对外政策空间可能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中美谈判筹码较4月份更为均衡,双方在反复博弈后达成中性协议的概率较大。从长期来看,中国对内将强化重要品类的国产替代,推动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对外则加快跨境投资布局,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这些策略将成为中国“十五五”期间应对外部扰动常态化的关键路径。
图4. 外部扰动常态化下的应对策略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国产化用集成电路、半导体等国产替代率和乘用车自主品牌占有率指数化后加权。
风险提示: 预期非线性变化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作者】
伍戈: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经济预测冠军。
高童、俞涛、徐谨智:长江证券研究员。
【近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