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州塔的霓虹映照着室内滑雪场的洁白雪道,当杭州西溪湿地的摇橹船载着身穿滑雪服的年轻人驶向岸边,这不仅是季节的碰撞,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注脚。

文/每日资本论
每年冬季,北方皑皑白雪与万亿冰雪经济总能引发南方城市的向往。随着《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发布,一个清晰的目标浮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这场‘冰雪盛宴’中,南方城市如何突破资源限制,成为下一个‘尔滨’?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仅为2700亿元,2024年已攀升至9800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超15%。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运动消费规模超1875亿元,同比增长超25%,其中滑雪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零售、交通、餐饮消费增长27.97%,形成‘一雪带动百业兴’的联动效应。
北方凭借天然冰雪资源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五地雪场流量占全国近40%,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更以‘全球最大冰雪主题乐园’成为世界级IP。然而,南方城市并未缺席这场盛宴——长三角地区已有15家室内滑雪场,浙江省、江苏省雪场数量分别达23个和22个,广州白云区黄石街奥绅体育公园Firstrack滑雪公园的崛起,标志着南方滑雪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面对万亿蛋糕,南方城市需破解‘先天冰雪资源匮乏’与‘后天市场需求旺盛’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成为关键,但与北方‘就地取材’不同,南方需直面‘高成本’与‘合理规划’两大难题。
数据显示,南方人工造雪能耗成本占雪场运营总成本的近50%,部分室内雪场年电费支出超千万元;一座中型室内滑雪场初始投资通常超5亿元,投资回报周期长达8-10年。这决定了南方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精准锚定‘需求匹配’——长三角地区通过‘1小时交通圈’布局雪场,覆盖千万级城市人口,实现‘周末冰雪游’的便捷体验,避免‘偏远雪场困境’。

技术创新成为南方冰雪场馆的‘破局关键’。广州某室内滑雪场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节能30%以上,年电费节省超200万元;深圳某冰雪场馆在非雪季引入‘冰上话剧’‘冰雪主题展览’,使非雪季营收占比提升至全年的35%。政策工具的借力同样重要,参考北方滑雪场‘近3年享受留抵退税’的经验,南方城市可推出专项财税补贴,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潜在消费群体。
冰雪经济的万亿市场不仅包含消费端,更涵盖供给端的装备制造产业。中国冰雪装备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端造雪机、压雪车、专业滑雪服等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这为南方城市提供了‘机遇窗口’——上海某企业研发的‘智能造雪机’造雪效率比进口设备提升20%,成本降低40%;广东某企业推出的‘石墨烯加热滑雪服’重量仅为传统滑雪服的1/3,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国家。
这些案例印证了南方城市的‘制造基因’与冰雪装备产业的高度契合。随着国产冰雪装备技术成熟与品牌认可度提升,南方城市是否可以打造出类似义乌的‘全球冰雪装备制造基地’?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对南方消费者而言,冰雪运动是‘新鲜体验’而非‘刚需’。这决定了南方城市需通过项目创新打造‘差异化场景’——引入VR技术打造‘虚拟滑雪赛道’,消费者无需穿戴专业装备即可体验‘阿尔卑斯山滑雪’的真实感受;通过‘运动+教育’模式解决南方家庭‘冬季亲子活动少’的痛点,培育未来消费群体。
文旅融合是‘留住流量’的关键。南方城市可通过‘冰雪+采摘+美食’主题旅游线路,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2.5天;结合山水资源推出‘冰雪+山水’类产品,用山水吸引游客,用冰雪留住游客,实现‘冬季旅游不冷’的目标。
需警惕的是,若不能合理规划,南方冰雪经济可能重蹈‘同质化竞争’‘高成本运营’的覆辙。北方城市暴露的‘生态承载压力’‘服务质量短板’等问题,为南方提供了‘前车之鉴’。南方需提前规避风险,确保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站在时代的风口,南方城市发展冰雪经济的路径日渐明晰——它不是简单移植北方模式,而是立足自身禀赋的创新实践;不是短期炒作概念,而是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当广州塔的霓虹映照着室内滑雪场的洁白雪道,当杭州西溪湿地的摇橹船载着滑雪服的年轻人驶向岸边,这场发生在温暖地带的冰雪革命,正在改写传统认知的边界。
此刻,窗外的银杏树叶已经金黄一片,预告着冬天的脚步渐近。那么,谁会是2025年南方的‘尔滨’呢?来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吧!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