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近期,黄金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价格从年初的飙升到近期的暴跌,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据美国财经新闻媒体TheStreet报道,今年以来,金价已飙升逾50%,一度达到每盎司近4400美元的历史高点,但随后却迅速失去了光泽。

伴随着黄金价格的暴涨暴跌,各国央行对当前处于“4000美元关口”的黄金态度出现了明显分化。有国家央行官员表示,其国家应考虑出售部分“过量”黄金,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而据澳大利亚“VT Markets”网站30日分析,全球央行购买黄金的速度已明显放缓,购金行为趋于谨慎。
多位分析师指出,美元走软、全球央行购金热潮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此轮黄金价格的走强。然而,近期中美经贸磋商取得进展,避险资产需求下降,导致现货黄金价格一度跌破4000美元/盎司关口。这一变化使得“各国央行的购金行为已明显降温”,部分国家的购金活动甚至已进入暂停状态。
菲律宾货币委员会委员本杰明·迪奥克诺27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随着避险需求的减弱,黄金价格或将从历史高点进一步回落。他认为,菲律宾央行应出售部分“过量”的黄金持仓,以优化储备结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菲律宾央行的国际储备总额约为1090亿美元,创下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而黄金约占其国际储备总额的13%,远高于理想情况下的8%至12%之间。
与菲律宾“出售”黄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央行正准备开始购买黄金。据路透社报道,韩国央行储备投资部负责人郑兴顺本周表示,韩国央行正在考虑购买黄金作为中长期储备,以增强储备资产的多样性和安全性。自2013年以来,韩国没有购买任何黄金来增加其储备,此次购金计划备受市场关注。
全球央行“购金热”已持续多时。据投资信息服务公司DiscoveryAlert统计,2022年至2024年,各国央行累计增持黄金超3200吨。从数据来看,全球黄金年产量平均约为3000吨,央行购金在可用供给中的占比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雅虎财经27日报道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央行持有的黄金首次超过了美国国债。这一里程碑事件表明,全球大国对安全、流动性和信任的资产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不过,在这场全球央行“购金热”中,印度央行并未大幅增持这一避险资产。但据彭博社报道,印度正在加速将存于海外的黄金运回国内。印度储备银行通常将部分黄金存放于英国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该行最新报告显示,在从今年4月开始的财年前6个月中,印度已运回近64吨黄金。分析认为,印度此举旨在加强对本国黄金资产的直接控制,提高储备资产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