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双十一“反内卷”:告别时长竞赛,探索新增长路径

时间:2025-10-31 10:49:20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曾几何时,双十一是一场电商狂欢的盛宴。无数消费者如同参加一场盛大的节日派对,在11月10日深夜便守候在屏幕前,翘首以盼0点的到来。那一刻,拼手速、拼网速的紧张刺激,以及成功“抢到”心仪商品的成就感,共同编织成了专属于双十一的独特记忆。

然而,历经17载春秋,双十一已悄然蜕变,演变成了一场比拼时长的拉锯战。

没有最长,只有更长。今年的双十一,竞赛时长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0月9日,京东率先吹响号角,将促销战线史无前例地拉长至11月14日,这场声势浩大的电商活动将横跨整整37天。而抖音更是将双十一活动提前至9月,“抖音商城中秋&双11活动”于9月16日便拉开帷幕,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算下来竟有长达57天的促销期。

开始之早、时间之长,均在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

双十一的拉长,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了一丝疲惫。甚至有人感慨:再这样下去,“全年皆是双十一”的日子或许已不再遥远。昔日限时“狂欢”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其稀缺性也正被无情地稀释。

面对双十一,消费者也以更加审慎理性的目光来审视。一份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74.77%的首单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是“日常刚需商品”,而仅有7.69%的消费者是出于“参与感”而购物。

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变得冷静而务实——他们不再盲目为了凑“满减”而囤积用不上的小零碎,也不再轻易被所谓的“网红爆款”所裹挟。相反,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品质过硬、经久耐用的商品。

这一变化既体现了消费者心态的成熟,也反映出他们对双十一繁复规则的厌倦。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掀起了一场“反套路、简化规则”的浪潮,但落实到实处,各种活动品类的直播券、定金券、限时券等仍然五花八门,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简化。最终,这些复杂的规则将消费者原本的购物快感,变成了精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活动周期的延长和玩法的复杂并非盲目之举。更长的周期不仅可以缓解订单集中爆发带来的物流爆仓、服务器宕机、人力短缺等资源错配问题,还能通过多阶段、多任务的激励机制,让平台有更多机会抓住不同时段、不同偏好的用户群体,从而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通过拉长战线来换取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的模式,也正面临着效率困境。当消费者因繁琐的规则和漫长的等待而感到疲惫时,他们的参与热情难免会走低,这种模式带来的增益也必然开始递减。

在流量红利逐渐见顶、消费日趋理性的当下,继续将双十一打造成为一个长达月余、规则复杂的营销大戏,其价值已有所降低。

真正想要重塑和重振双十一的价值与长期活力,就不应再纠缠于周期长短和GMV高低的数字游戏。而应将战略重心从专注于“需求侧的短期刺激”,转向“供给侧的创新驱动”,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

正如现代经济学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增速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场景再造来引领和催生新的消费形式和潜在需求,才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好在,今年双十一也展现出了诸多积极的苗头。

电商平台开始主动将即时零售全面纳入大促主会场,将双十一的影响力从传统的远场电商延伸至近场零售。这不仅让消费者能够享受低价,还能享受到“小时达”甚至“分钟达”的极速履约服务。各大平台也正努力将商场、超市的实体门店转化为电商的“前置仓”,从而创造了新的高频消费场景。

AI技术的深度应用,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电商体系的效率重塑。例如,淘宝就利用大模型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重写了流量规则,以此提升匹配效率,拉高购买转化率;京东也将AI用于赋能供应链和物流,为用户带来了更稳定、更可预期的交付体验。

无论是即时零售全面纳入大促主战场,还是应用AI技术优化购物与履约链路,这些积极的尝试都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方向: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用更便捷、更智能、更高品质的服务来驱动新增长。

只有这样,双十一才能真正摆脱当前的增长困境,重新焕发活力,再度成为一个引领新消费趋势、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多方共赢的年度价值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