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 文/图)近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头部企业加速布局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引发行业对“无人出行时代”的新一轮期待。
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公司计划于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并同步开启试运营;与此同时,特斯拉携Cybercab亮相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这款主打“电动+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计划在2026年第二季度启动量产。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政策对测试区域的开放扩大,无人驾驶出租车正从“试验场”逐步迈向“商业化前夜”。小鹏、特斯拉等车企的入局,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落地应用,还将重塑出行产业链——车企的角色将从传统的“造车商”转变为“移动服务提供商”,而用户也有望迎来更高效、更低价位的出行选择。

在车展上,自动驾驶凭借其技术特性与发展前景,成为众多参展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车企加码布局无人驾驶赛道
11月5日,在“2025小鹏科技日”活动中,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公司计划于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并同步在当年开启试运营。他认为,整车厂投入开展Robotaxi业务,更有助于推动该产业的规模化与商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将采取自研软件、自制硬件以及开放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等举措。
在Robotaxi领域,小鹏汽车早已开启战略布局。2023年8月,小鹏汽车与滴滴达成合作协议,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支持的整车企业。双方围绕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内容涉及Robotaxi业务、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
在2025年8月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何小鹏表示,公司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同时会在部分区域启动Robotaxi的试点运营及服务。
现阶段,小鹏汽车在Robotaxi领域的合作布局持续深化,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小鹏汽车宣布,高德将成为其Robotaxi业务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未来,用户能够在高德平台预约到小鹏的Robotaxi,双方将共同开启“出行平台+前装量产Robotaxi”的创新合作模式。
与此同时,在11月5日开幕的进博会上,特斯拉携Cybercab无人驾驶电动车登场,这也是Cybercab在亚太地区的首次公开露面,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目光。特斯拉方面表示,Cybercab预计于2026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启量产进程,未来该车型将投入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车队中,为其提供服务支持。
2025年6月,特斯拉Robotaxi业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开始运营,运营车型为Model Y。随后,特斯拉三次扩大运营范围,并计划年底前在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开展运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预计未来数月内,奥斯汀至少大部分地区将实现Robotaxi无安全驾驶员运营。2025年年底前,特斯拉计划在8到10个大都市圈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Robotaxi市场热度攀升
小鹏、特斯拉等车企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动作并非偶然之举。近年来,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政策环境的逐步松绑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这三者形成共振效应,共同为Robotaxi产业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加速前行的跑道。
在技术层面,L4级自动驾驶已从“理论可行”走向“场景可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头部企业凭借成熟的整车制造能力、庞大的测试车队和持续的数据反馈,能够快速迭代自动驾驶算法,有效破解技术长尾难题。这将推动行业成本结构的优化,通过前装量产与整车集成,大幅降低单车成本,使规模化车队运营成为可能,从而突破当前依靠改装车辆的高成本瓶颈。”
在政策层面,我国市场对自动驾驶领域的监管正逐步放开。目前,北京、广州、武汉、深圳等地已允许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近期,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就《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深圳将支持车内全无人测试场景,允许企业开展车内全无人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活动,支持企业在复杂场景中进行技术验证,以此推动高阶自动驾驶产品的应用落地。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告诉记者,车企自己下场,将加速Robotaxi从“试验场”走向“市场”。“过去,Robotaxi多由出行平台或自动驾驶公司主导,车企更多‘扮演’供应链角色。如今,小鹏、特斯拉等整车厂直接参与车型定义,把握量产节奏和运营节奏,这意味着车辆、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平台将实现一体化闭环,成本控制和迭代效率将显著提升。”
卢克林认为:“在Robotaxi赛道上,如果一家车企能够率先构建起完整的商业闭环,那么它就有资格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出行规则。展望未来,Robotaxi的竞争焦点将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比拼车辆数量,而是聚焦于车辆是否更智能、成本是否更低廉、运行是否更可靠上。能够率先实现量产并达成合规运营的企业,将占据市场先发优势。反之,不具备整车制造能力或自动驾驶全栈研发能力的公司,或将被迫退居供应链环节或局限于区域运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