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简七读财”,发送消息“理财”,小白轻松入门~

晚上好,我是简七~
就在昨天,95岁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发布了一封感恩节信。这已成为他过去十多年的传统:感恩节前向股东汇报慈善捐赠进展,并分享人生感悟。
今年的信件尤为特别。这位投资界传奇用平实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超越投资的终极命题——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这个答案,或许比任何投资秘诀都更珍贵。
巴菲特的财富神话建立在两个核心要素上:年化20%的持续收益和超过60年的复利积累。但在最新信件中,他首先感谢的是自己抽中的「卵巢彩票」。
1930年出生在美国的幸运,让他得以在证券行业施展才华;而同样聪慧的姐妹们却因性别限制无缘此道。美国股市作为20世纪全球表现最佳的市场之一,更让他赶上了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企业全球化扩张的红利期。
「能活到95岁已经打破了家族纪录,」巴菲特写道,「小时候我差点死于阑尾炎,而长寿需要避开太多‘香蕉皮’: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
我们常感叹没有巴菲特的好运,但每个人其实都中过某种「彩票」:出生在和平年代、接受完整教育、拥有温暖家庭,甚至能阅读这篇文章、有余钱理财,都是命运的馈赠。
巴菲特的坦诚在于承认成功包含运气成分,但「好运总有尽头」。如今他行动迟缓、阅读困难,却依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与优秀人才共事。
富兰克林曾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人生困境——日复一日重复相同轨迹。
但95岁的巴菲特却表示:「我对人生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更满意。」他的建议发人深省:「先决定你希望自己的讣告怎么写,然后活成配得上那篇讣告的人。」
他讲述了诺贝尔的转变故事:这位靠炸药发家的「死亡商人」,在报纸误登其讣告后看到世人眼中的自己,从此改变人生轨迹。今天我们铭记的是诺贝尔奖,而非炸药商人。
某网络帖子曾问:「生命尽头,你最想看到的统计数据是什么?」最高赞回答聚焦「给予」与「影响」:
我曾对多少人产生过积极影响?我差点死过多少次,自己却浑然不觉?我究竟逗笑过多少人?「+」或「-」,表示我对这个世界的总体作用是贡献还是伤害?我的狗狗活着的时候,感受到了多少爱?
这些答案与巴菲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伟大不在于积累金钱、名声或权力,而在于以无数方式帮助他人。
说到慈善,巴菲特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他早在多年前就决定将99%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用于减少疾病和贫困。

自2006年起,他已累计捐赠超600亿美元;2010年更与比尔·盖茨发起「捐赠承诺」行动,号召亿万富翁捐出至少半数身家。今年他再次捐赠13亿美元给三个子女的基金会(资金严格用于慈善项目)。
对普通人而言,慈善可以从微小处开始:每月固定拿出收入的1%做公益,或分享知识、时间与技能。重要的是让「给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巴菲特在「捐赠承诺」官网写道:「很多时候,大量的财产最终都占有了它的主人。除了健康之外,我最看重的资产是有趣的、多元化的、长期的朋友。」
信件最后,巴菲特的两句话格外动人:
「谨慎选择你的榜样,然后模仿他们。」「你永远不会完美,但你永远可以变得更好。」
很多人视巴菲特为投资榜样,但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之所以受欢迎,更在于它允许人们保持正直,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何更满意人生下半场:
上半场,我们忙着证明自己「能赢」;下半场,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赢」。
上半场,我们积累财富;下半场,我们让财富流动到需要的地方。
上半场,我们中了各种「彩票」;下半场,我们成为别人的「彩票」。
理财的终极意义,不是数字增长,而是获得过上理想生活的能力——那种配得上你理想中「讣告」的生活。
今晚睡前,不妨问自己:如果明天开始,你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下半场,你会改变什么?
期待你的答案。
以及,如果你也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这个11月,我们推出了价格更优惠的主题月社群。除了学理财,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和你一样,想要「永远变得更好」的同路人。
扫码了解一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