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AI医疗APP关键时刻救我一命,真实经历分享

时间:2025-11-18 04:00:50 来源:派财经 作者:派财经

出品|派财经原创(ID:paicj314)

文:林岚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蚂蚁健康已从事业部升级为事业群,正式成为蚂蚁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这一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人感叹:这简直是“小弟的逆袭”!



这一“小弟”的称号,还要从10月20日说起。那天,支付宝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世子之争???我不需要》的推文,引发了网友的好奇。

副标题更正式一些,叫《关于支付宝首页AQ广告下架的声明》。原来,蚂蚁健康旗下的AI医疗APP AQ因广告创意依赖谐音梗,部分用户表示难以理解,因此暂停了其在支付宝首页的广告投放。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远非如此。



支付宝随后吐槽AQ“反思态度不佳”——在被花呗、芝麻信用等“兄弟品牌”反馈广告效果不佳后,AQ建立了“哥哥们对不起”道歉群,并在发出“10个老人1个小孩”的emoji表情包后退群,疑似抱怨被“老大哥”们欺负。

支付宝随即一本正经地声明,暂停投放是出于用户体验考虑,与“世子之争”的传言无关,并喊话AQ“回去好好反思”。这一波操作,让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压根没往这方面想!”



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这篇关于广告的声明,其实本身就是个广告。虽然坐实了蚂蚁健康在集团内的“小弟”地位,但也让知名度不及支付宝的AQ扬名了一把。文章评论区就有人表示,看完文章就下载了AQ。

没想到半个多月后,这位“小弟”就雄起了。架构升级后,蚂蚁健康在集团内的重要性超过了众多更早起步的“老大哥”。而这次,我站“扶弟魔”派——因为AQ也算是对我有救命之恩。



那是在北京电闪雷鸣的9月9日晚上,我洗澡后突然感觉喘不上气。一开始没多想,以为是被洗澡的水蒸气闷着了。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憋气没缓过来,声音还开始嘶哑。我很困惑,自己没有哮喘和其他严重疾病,这是怎么了?

于是我打开AQ,开始描述自己的症状。其实此前就用过AQ,一开始是瞅着好友分享的新闻被种草下载的。将信将疑地咨询了自己和小孩一些鸡毛蒜皮的健康问题。

有意思的是,AQ并非直接给出回答,而是主动开始和我聊天,询问更多相关细节。为了方便没啥医学知识的我更好地回答问题,它还努力地打比方描述,也不拽啥专业术语。



嗯,有点真人医生问诊的调调了,甚至体验胜过我看过的某些真人医生。沟通了十几轮后,它也清晰地给出了结论。



其中不少问过AQ的问题,我们也通过医院或蚂蚁健康旗下的另一个在线问诊APP——好大夫,咨询了专业医生,得到了与AQ一致的回答。至此我开始信任它。

在喘不过气来的当下,我也想起了它。不仅询问问题,还把我的症状进展告诉它。AQ也在动态地持续给我建议。



初步尝试了一些缓解方法后,症状没有改善,AQ又果断建议我:速去急诊,要人陪着。

<



基于之前建立的信任,我是听劝的,拉上家属火速去了。好在家附近就有个不算热门的三甲医院。一到急诊发现,欸,罕见的人头攒动。而大部分人的症状和我一样,都喘不上气。



一番紧急用药后,我终于能正常呼吸了。才知道是当时北京的雷暴天气遇到了秋季草籽高峰,引发了:雷暴哮喘。医生说我的血氧饱和度不足90%,加上没有哮喘相关的备药和应对经验,来医院确实是更稳妥的选择。

所以,感谢AQ给了我一个平安夜。



当然,AQ也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比如,如果AQ能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更精确地判断出症状是雷暴哮喘,并建议我尝试性用上舒张气管的药(毕竟现在有闪购,送药足够快),或者,在判断情况严重时,先建议我接入好大夫正在线上的真人医生(当时慌乱中我自己真没想起来),可能就不必去医院了。

在省去个人折腾的同时,也打开了自身商业化的通路,还进一步为医疗系统减压了,不是?

又如,其实我用的AI医疗APP不止AQ,还有字节的小荷。



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这次雷暴哮喘),两个APP的回答都相当一致。我判断这大概因为它们目前的训练资料很一致。而目前来看,蚂蚁的线上医疗布局是比字节更广的。

比如它收购了好大夫,且有国内首款省级AI健康应用“安诊儿”,有AI医保助手“依保儿”,有面向医疗机构的大模型一体机,有AI医生系列助手,有多款线上销售的医疗保险……按理应该能有更多独家的医疗资料可供AQ训练,并提供相对竞品更有优势的回答。

这样也许才能在字节、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医疗的当下,赢得更大的空间。

嗯,也许这对AQ的期许比较苛刻,毕竟它上线仅四个月,就已位列中国AI原生应用榜第七位,又是国内第五个月活用户突破千万的AI原生App(也是其中唯一的“行业专业级AI”),应该担得起更高的期望吧?

这下还有蚂蚁健康架构升级后带给它的星辰大海,要不,AQ你再回去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