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陨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鹏坤:在沙盒生存游戏的理想与现实间探索前行
来源:商界重庆
文:徐徐
2025年深秋,重庆。陨石科技CEO李鹏坤刚刚结束一场关于新项目《长夜守卫者》的海外测试复盘会。他身着红色套头卫衣,语速平缓,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静的专注。
窗外是山城特有的层叠楼宇,而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正运行着一片虚拟的冰雪大陆——那是他带领团队精心打磨的作品《冰原守卫者》,一款累计下载量超600万、总流水达1.5亿元的中世纪沙盒生存游戏。这一成绩在沙盒生存细分领域已超越多数中小厂商,处于中上游水平。
从广州到重庆,从为他人做嫁衣的外包服务到打造属于自己的游戏IP,李鹏坤的创业历程,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他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却凭借对游戏的痴迷与一股“敢想敢干”的劲头,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用他的话来说,“我属于那种不安分的人”。
一场“不甘心”的转型
陨石科技的故事,始于一次“不甘心”。
2007年,李鹏坤在广州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主要为腾讯、网易等大厂提供美术外包服务。那时是中国游戏行业的草莽年代,网页游戏初兴,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他的团队一度发展到七八十人,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外包虽然稳定,但始终是在帮别人实现创意”。
2011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此前赚的钱全部投入一款网页游戏的自主研发。然而,那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我那时只懂美术和执行,却不懂市场和用户。”他回忆道,“那次失败几乎把之前赚的钱都赔了进去。”
这次挫败让他深刻意识到,做产品“光有热情和技术是不够的,方向和判断才是最关键的”。
2015年,他来到重庆,从“一对一招聘”开始,重新组建团队。最初只有五六个人,全是本地游戏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重新从外包做起,“一边积累资金、一边磨合团队”。四年后,团队规模扩大到60多人,李鹏坤觉得时机成熟了。
2019年,正值中国游戏版号收紧时期,中小团队被迫出海寻找生机。这一年,陨石科技正式启动《冰原守卫者》的研发。这是一次战略上的“豪赌”,他们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外包业务,将全部资源投入自研。“我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品牌或IP能够沉淀,”李鹏坤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创业从来不是浪漫的叙事。项目启动后,公司资金链极度紧张,而从立项到首次测试,团队用了八个月。第一次测试时,国内资本方并不看好他们的游戏画风。无奈之下,李鹏坤找到一位在深圳做软件发行的朋友,帮忙在海外试水。

陨石科技代表作《冰原守卫者》(Dusk of Dragons: Survivors)上线运营四年以来,全球下载量超600万,获App Store与Google Play推荐50余次,累计流水超1.5亿元
没想到,这次尝试带来了转机。《冰原守卫者》的题材和美术风格在欧美市场反响良好,YouTube上不少主播自发上传游戏视频,带来了大量自然流量。随后,团队在国内TapTap和好游快爆平台开启预约,激活码一码难求,每天涌入数万用户。“我们基本没有花钱买量,就获得了几十万的下载量。”李鹏坤说。
数据的爆发很快引来了资本关注。多家行业头部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最终,陨石科技选择了IGG的千万级战略投资。“节奏合拍、合作务实,”李鹏坤这样解释选择对方的原因,“他们在出海、发行和买量这一块经验特别丰富,而且对中小团队比较尊重,不会过度干预研发。”
这笔投资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团队在产品节奏和信心上都稳住了”。回顾那段艰难岁月,李鹏坤说:“正是这一系列决策,让我们真正完成了从外包到自研的转型。”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成功并未扫清前路的所有障碍。在李鹏坤看来,陨石科技发展过程中最棘手的挑战,始终是植根于区域经济格局的“人才困境”。
“重庆本地游戏人才储备与新一线城市的产业地位严重不匹配,”他坦言。重庆游戏企业面临着“招聘难、培养慢、留人难”的三重压力。尽管政府近年推出“渝航计划”等人才政策,但对中高端游戏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为此,他不得不采取“跨区域引才”策略,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核心合伙人。这种“外部输血”虽解了燃眉之急,却未能扭转根本局面。
李鹏坤对比了不同城市的人才生态:“在成都,一个资深岗位可能收到上百份简历;在武汉,光谷的产业集群持续输送优质毕业生;而在重庆,找一个合适的主程或主美,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他将这种差距部分归因于产业政策的差异化导向:“成都将游戏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给予系统性扶持,武汉依托光谷形成完整产业链,而重庆的游戏企业在过去很长时间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多方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数字文创核心产业规模达3819亿元,高新区作为核心区域突破1100亿元,游戏产业是重要驱动力。截至2025年,光谷聚集200多家游戏企业,2024年数字创意产业营收突破 1200亿元。
然而,即便在人才掣肘的现实中,李鹏坤依然坚持着他的产品哲学,这既是一种执念,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在李鹏坤为陨石科技选定沙盒生存赛道时,他看中的是这一品类在Steam平台长期积累的高黏性核心用户群及其强大的自然传播能力。在他看来,沙盒游戏满足了玩家“自由建造与自我成长”的原始欲望,而当时移动端市场处于快速崛起的爆发前夜。2019年《我的世界》全球月活跃用户为1.12亿,截至2019年5月,网易官宣中国版用户已超2亿。
市场研究机构QYResearch指出,2024年全球沙盒冒险游戏市场规模已达到72.02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209.1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0%。这一增速显著超过许多传统游戏品类。
市场的扩张主要得益于沙盒游戏特有的高用户黏性和长生命周期。这种混合型游戏类型成功融合了沙盒游戏的开放式、玩家驱动环境,以及冒险游戏的叙事深度与目标导向结构,为玩家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然而,沙盒游戏在商业化设计上往往更克制。它注重玩家的探索与创造,而非数值驱动的付费循环;相比之下,MMO和SLG等中重度玩法拥有更成熟的变现模型,付费逻辑早已被市场验证。

《长夜守卫者》(DarkLord)将于今年12月底于海外开始测试
面对沙盒生存赛道“叫好不叫座”的行业难题,李鹏坤带领陨石科技选择了“轻量化突围”的策略。新产品《长夜守卫者》定位“轻量化沙盒生存”,目标是在保持核心乐趣的同时,将LTV较《冰原守卫者》提升40%。团队也借鉴了《无尽冬日》等产品的成功范式,即以轻度玩法吸引用户进入,再在深入体验中逐步释放中重度的成长与商业化内容。
在当前游戏行业,玩法融合思路正逐渐成为突破商业化瓶颈的主流路径。越来越多产品选择在沙盒生存的核心框架中,植入MMO的目标推进感与社交成长机制——既保留了开放探索的自由体验,又加深了玩家的参与度、延长了付费周期。
以网易出品的《明日之后》为例,这款现象级末日生存手游通过构筑深度的MMO成长线与持续的主题赛季更新,既维持了沙盒玩法的高自由度,也实现了稳定的长线运营。据GameLook估算,该作在上线五年后的2023年,年营收仍保持在30-35亿元的高位。
李鹏坤对此趋势的判断十分明确:“未来游戏行业的竞争关键,在于‘融合’。”他强调,“我们并非放弃沙盒的本质,而是要在保留核心乐趣的前提下,探索与商业化更自然的平衡点。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陨石科技正努力寻找一条既能坚持创作初心,又能支撑商业生存的路。
断腕与转向
创业多年,李鹏坤真正的“成人礼”来自2023年《符文之路》项目的折戟。

那是一款用UE4引擎打磨、对标《塞尔达》的开放世界项目。当它在TapTap平台冲上预约榜第一时,团队曾举杯相庆,“我们都以为,这条路稳了。”
喜悦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宏观经济的寒意与小游戏赛道的悄然崛起。更致命的是项目的尴尬体量,“不大不小,中小厂商接不住,而大厂则在无尽的观望中‘只谈不决’。”
真正的启示来自外部。当《幻兽帕鲁》以极小成本撬动开放世界并获得巨大成功时,李鹏坤被击中了:“我瞬间明白了我们是在用大厂的重资产模式去搏杀,而别人是用独立团队的敏捷在‘奇袭’。”
外部案例的冲击,让内部的反思拥有了全新的尺度。“我必须学会取舍。想要口碑,就得接受少赚钱;想把公司做大,就得就得用一部分‘初心’去换取‘速度’。”他语气平静,像是在复盘多年经验后的清醒总结,“不能再幻想全都要。”
不过,《符文之路》虽未能抵达预想中的星辰,却为李鹏坤标定了一条更为坚实的创业航路:真正的战略智慧,从不在于贪婪地做更多,而在于清醒地选择那个“更对”的方向。
尽管历经波折,李鹏坤对沙盒生存赛道的信念却未曾动摇。他视过去的积累为最宝贵的资产:“我们从品类中获得的经验,无论是制作、上线,还是对用户的理解,都将注入下一款产品,构成我们的核心优势。”
与此同时,团队也将目光投向了门槛更低的小游戏领域。“小游戏的开发逻辑正变得与自媒体一样轻快,”李鹏坤以本地公司云威科技为例,“它自研的几款小游戏都登上微信小游戏人气榜前列,效益可观。”这代表着一种在成本与创意之间找到新平衡的可能。
从战略上看,小游戏对陨石科技而言,并非与沙盒生存主赛道对立的“副业”,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互补与风险对冲。
小游戏开发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其快速迭代和变现的能力,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从而反哺对资金消耗大、开发周期长的沙盒主赛道产品。同时,小游戏是绝佳的“创意试炼场”。一些新的玩法机制或美术风格可以在小游戏中以极低成本进行市场测试,验证成功后,其核心乐趣点可以被提炼并放大,有机会融入未来的主赛道产品中,实现研发经验的内部迁移。
在资源分配上,李鹏坤也采取了务实策略。公司核心主力团队依然专注于打磨《长夜守卫者》这类代表其品牌高度的中重度产品。同时,会组建一个小型、敏捷的“轻量化”团队,专门负责小游戏的快速开发和运营。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主航道的战略定力,又能以最小代价捕捉小游戏市场的机会,并保持团队对市场风向的敏感度。
“这就像一支军队,”李鹏坤比喻道,“主力部队(主赛道团队)负责攻坚战略要地,而特种小队(小游戏团队)则执行快速侦查、骚扰和获取补给的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在残酷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矩阵。”
“我们的初衷,是制作真正有趣、并能走向全球的游戏,”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执拗,“我始终对那种纯粹依赖氪金与广告轰炸的商业化模式心存警惕。”
但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他清晰地划分出公司的双重目标:短期,灵活地活下来;长期,则要回归“制作更好玩、品质更高、能与玩家产生深层共鸣的产品”的初心。
重庆游戏的“破圈引擎”?
外部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2025年6月,重庆市小游戏产业基地在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并于10月13日揭牌运营,为本地企业注入了新动能。该基地由市新闻出版局、两江新区管委会与腾讯集团协同赋能,华龙网集团具体运营,提供从版号申请、出版奖励到流量购买、技术沙龙的全链条服务,并配套租金优惠、人才专项奖励等政策。基地计划五年内培育超55家企业,形成近百亿产值的小游戏产业集群,此举有望缓解重庆长期面临的“各自为战”产业碎片化问题。
李鹏坤特别注意到基地对“文化赋能”的重视。洪崖洞、白鹤梁等巴渝文旅IP首批入驻微信小游戏平台,通过《王者荣耀》联动皮肤等案例,实现了城市文化符号与游戏载体的深度融合。这种“IP+游戏”的路径,与他“在商业化与地域特色间寻找平衡”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他并不讳言,成功仍需“机遇的加持”。尽管重庆已拥有川美、重邮等高校人才库,但中高端研发人才的流失仍是痛点。此外,尽管基地通过流程优化将版号等到审核时间压缩30%以上,企业在融资渠道与全球化发行环节仍需更系统的支持。
“如果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更实质性的支撑,”李鹏坤强调,“将对团队跨越成长瓶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重庆游戏产业的破局,既需企业自身打造“爆款”的能力,也依赖政策、资本与生态的长期协同。
采访结束时,李鹏坤谈及他欣赏的电影导演昆汀:“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表达,也能卖座。”这或许也是他对游戏创作的期待: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从草根出身到游戏公司CEO,从外包执行到自研品牌,李鹏坤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场在现实约束中追寻理想的“沙盒游戏”。而随着重庆小游戏产业基地的启航,这片土地上的探路者们,正试图在狭缝中走通那条属于自我的“破圈”之路。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