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双十一购物节落下帷幕,国内电商市场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消费者理性化趋势加剧、促销周期持续拉长、数据真实性争议频发等问题,已让“双十一神话”逐渐褪去昔日光彩。然而,就在国内市场陷入内卷与增长疲态之际,淘宝却在全球舞台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购物热潮——首次在2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启动双十一活动,以五种语言服务海外用户,投入10亿元营销补贴,助力超20万商家实现海外成交翻倍。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十余个境外市场GMV强劲增长,9个重点市场日下单用户同比增幅超20%,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商出海的新趋势。
从“卖货平台”到“本地化生态”:淘宝出海的战略升级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布局始于2010年速卖通(AliExpress)的上线,但早期更多作为中国商品出口的B2C通道,缺乏本地化运营与品牌心智建设。而此次双十一的海外爆发,标志着淘宝出海进入全新阶段:从“跨境卖货”转向“本地化电商平台”。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2024年启动的“淘宝天猫出海增长计划”——商家无需单独开设海外店铺,通过一键签约即可将原有商品自动同步至海外站点销售,平台提供退货兜底、多语言客服、本地支付接入、跨境物流整合等全链路服务。这种“轻量化出海”模式极大降低了中小商家的参与门槛,百万级商家迅速涌入,形成规模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淘宝正尝试在特定市场“再造一个本地淘宝”。例如,2024年底推出的日本本土化平台“TAO”,不仅界面、支付、客服全面日文化,还引入本地KOL和社区运营策略,深度融入日本消费生态。这种策略远超传统跨境电商的“货架式”逻辑,更接近于复制淘宝在国内的成功模式——通过生态构建形成用户粘性。

基础设施升级:破解海外购物痛点
淘宝海外市场的爆发,离不开其出海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在物流端,菜鸟网络已构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仓配体系,部分重点国家实现7日达甚至3日达;在支付端,支付宝国际版与当地主流支付方式(如PayPay、GrabPay、Klarna等)打通,消除支付障碍;在售后端,平台提供多语种客服与“无忧退货”保障,解决退换货难题。这些优化直接提升了海外用户的购物体验——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淘宝境外日下单用户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9个重点市场增速超20%,用户复购习惯正在形成,这是平台扎根海外市场的核心指标。
“非典型营销”:社交裂变引爆海外流量
有趣的是,淘宝出海的火爆得益于一种“非典型营销”:大量海外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自发传播。今年618期间,“淘宝登顶多国APP下载榜”冲上微博热搜,小红书、TikTok上涌现大量“教老外用淘宝”的教程视频,甚至因翻译误差闹出笑话,反而引发病毒式传播。这种由用户驱动的社交裂变,成本极低却效果显著。加之马云“要把淘宝开到全球去”的豪言,淘宝自带“中国电商代表”的符号属性,天然具备文化输出与品牌势能。
中国电商集体出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淘宝的海外爆发是中国电商集体出海浪潮的一部分。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京东重启Joybuy、布局欧洲线下门店;拼多多Temu全球下载量破12亿;TikTok Shop借内容电商席卷东南亚与欧美。各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阿里系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电商生态、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跨境经验——当Temu靠低价倾销、TikTok靠内容种草时,淘宝则试图以“平台+生态+体验”的组合拳,在中高端市场建立差异化壁垒。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商的全球化征程
尽管成绩亮眼,淘宝出海仍面临深层挑战: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法规政策、数据隐私要求差异巨大,本地化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翻译层面;海外用户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仍集中在性价比,如何推动品牌溢价是长期课题;面对亚马逊、Shopee、Mercado Libre等本土巨头,淘宝需持续投入而非短期补贴冲刺。京东通过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布局欧洲自提点等举措快速拓展,拼多多Temu则延续迅猛势头,在全球电商应用下载榜与月活跃用户增长榜上名列前茅。然而,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物流配送等问题仍需突破,竞争也日益激烈,电商平台需不断创新服务才能赢得信任。
对于中国电商而言,出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电商可借助品牌影响力与出海计划快速拓展;但同时也需面对复杂环境与激烈竞争,不断提升竞争力与适应能力。当国内电商红利见顶,出海已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双十一的海外爆火,或许只是中国电商全球化征程的起点。未来,谁能真正理解并融入本地市场,谁才能在全球电商的新战场上赢得终局。而中国电商,显然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