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图由AI生成
作者| 史大郎&猫哥
来源| 是史大郎&大猫财经Pro
从地方空调卖场到全国商业帝国,张近东的商业版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2025年,苏宁系38家公司合并重整的草案,将这位前首富推至风口浪尖。
今年1月,苏宁电器被申请破产重整;4月,重整范围扩大至电器、置业、体育、文化、酒店、商管、院线、金控等全产业链;9月公布的重组草案,表决时间却从10月一路延期至12月。这场涉及2387亿债务的资本博弈,正牵动着无数债权人的神经。
<
根据重整草案披露,苏宁系38家公司确认债务达1881亿,另有500多亿正在申报确认中。然而,账面资产968亿经评估后缩水至637亿,清算价值更是暴跌至410亿。这意味着,资产仅能覆盖17%的债务,普通债权清偿率低至3.5%,堪称血本无归。
面对如此惨烈的资产状况,债权人提出激进方案:成立破产重整信托,将38家公司资产注入其中,债权人成为信托受益人。信托内设“新苏宁”负责运营,“南京众城”负责处置资产,试图通过盘活资产实现债务清偿。
在这场资本博弈中,张近东、刘玉萍、张康阳一家三口的股权被彻底清零。原出资额转换为信托劣后份额,意味着分钱时排在最后,风险最高。更引人注目的是,草案要求张近东夫妇在信托成立3个月内,将“个人资产全部注入信托”,以换取债权人暂停追索其个人担保责任。
这一条款暗藏玄机:若个人资产注入信托,债权人将不再向其个人追债;但若信托运营失败,这位前首富可能真的面临资产清零。天眼查显示,张近东直接持股的8家公司中,3家已注销,4家在重整之列,仅剩苏宁易购17.7%股权(约30亿市值),但其中11亿股已被质押,5.4亿股被冻结,实际可处置资产寥寥无几。
尽管股权清零,但张近东在新苏宁仍保留巨大影响力。根据方案,他将从老板转变为职业经理人,但原管理团队不变,9名董事会成员中可提名5人。这种安排既是对这位苏宁创始人的妥协,也是债权人对其商业能力的最后期待。
目前,苏宁易购已投赞成票,最终结果取决于债权人投票。这场博弈背后,是债权人对“盘活资产”的渴望与张近东“解套”需求的微妙平衡。

回望张近东的商业轨迹,堪称一部激进扩张的教科书。2012年,苏宁开启互联网转型,以“烧钱”为最大特点:从红孩子到团购、手机、直播、物流、百货、超市、文创、旅行、彩票、电竞、足球、小店、药房、赛事……上百亿资金如流水般投入,却鲜有成功案例。
在资本狂欢中,张近东更以“豪爽”著称:恒大地产借壳时,他出手200亿;万达商管私有化后,他投资95亿,并花27亿收购37家万达百货。然而,这些投资最终成为压垮苏宁的稻草:家乐福倒闭、足球俱乐部解散、万达百货欠租、恒大暴雷、万达商管对赌失败……曾经的商业帝国,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这场重整草案的表决,不仅是苏宁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若方案通过,张近东虽失去股权,但仍可能通过管理权影响新苏宁;若失败,这位前首富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债权人能否通过信托盘活资产,新苏宁能否在零售红海中突围,一切仍是未知数。
十年轮回,从首富到危机缔造者,张近东的商业故事,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资本狂欢的尽头,往往是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