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张颖二十年投资路:见证时代,成就自我

时间:2025-11-20 15:56:08 来源:投中网 作者:投中网

“我这人‘智商中上,狗运七分’。”张颖在回顾自己二十年投资生涯时,这样自我调侃道。他坦言,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多半应归功于时代。过去的二十年,确实为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了无数机会,大家带着各自的资源禀赋,在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中大胆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顺带取得了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董师傅邀请张颖为新书撰写导读,称赞他喜欢分享观点,对一级市场的公共生活有贡献。张颖常读投中几位作者的文章,觉得他们书写得认真,因此欣然接受邀请。但他谦虚地表示,对董师傅的夸奖不敢当。作为一名投资人,无论从业多久、年纪多大、成绩好坏、声誉如何,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从业者,诚实面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能分享的,无非是对自己、对经纬的一点看法。

翻开书的第一页,张颖的思绪被拉回到二十年前,那时他还在中经合,以美国中经合集团执行副总裁的身份参与了分众传媒的第二轮投资。正如书中所呈现的,投中分众更多是靠一种“想象力”。哪怕在2008年创立经纬后的头几年,张颖与徐传陞、邵亦波,仍然处于一种浑浑沌沌的状态,对如何做投资感到迷茫。

回顾经纬成立至今的历程,张颖认为有三个重要节点至关重要。

第一个节点:选势能,重押移动互联网

这个决定源于张颖与徐传陞在厦门组织的一次团队建设活动。所有人放下包袱、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围。最终,他们定下了一个方向:要去找行业里真正懂业务、有网络、有直觉的人,而不一定是那些传统意义上懂投资的人。他们既追求投资的质量,也重视数量,这让经纬快速杀出重围,投中明星公司,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张颖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投后服务的重要性。为此,经纬不惜加大投入,把管理费更多地用在团队建设和服务能力上,扎扎实实地做起了投后体系。他们组建了专业的法务、招聘、PR团队,搭建了亿万创业营,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也在关键节点协助企业对接外部资源。这些实打实的投入,让经纬在优质创始人心中积累了深厚的信任与分量,也使得经纬比大多数机构更加有识别度。

第二个节点:选战场,布局双币基金

在美元基金为主的行业环境里,经纬率先布局了双币基金。2010年,他们做了第一支人民币早期基金;2012年,又做了第二支成长期基金。这一决策的核心原因来自他们长期不变的坚持:聚焦中国,只投中国。既然深度拥抱中国创业者群体是唯一选择,那么建立人民币基金就是必然之举。

此外,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和退出路径也决定了经纬不能只有美元基金。当时他们已经明确,只做早期、只靠美元,完全不够。早期基金退出周期长,而人民币投资人更看重回报效率,DPI压力很大;成长期基金则能让他们抓住1到4亿人民币规模的投资机会,不仅周期更短,回报也更稳健。这种打法与当时美元基金的主流思路截然不同,却让经纬这几年的路走得更宽、更顺。拥抱双币基金,成为经纬最擅长、也最能创造价值的方式,这也让他们更加坚信,早期布局双币是正确的选择。

第三个节点:跟对趋势,布局新能源车

从新能源车布局开始,经纬内部一次次的反复碰撞、争论与探讨,让他们更清晰地感知到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布局和重视。因此,经纬坚定地在“科技强国”的大浪潮中主动作为,调整团队架构、加大资源投入。投资理想和小鹏,正是这一战略转型当中的两个关键锚点。投中这两个明星公司,既有深入的思考研判,也有运气的加持。

张颖坦言,一开始他并不看好新能源车,但好在他始终保持学习,不断更新认知。有一天他在等车时,看到一辆新能源车在充电,便与车主闲谈起来。那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判断太主观,不能否认眼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在加快的事实。回来后,他立刻开会讨论,如果要投新能源车,该怎么投?当时王华东建议认真看看理想,张颖表示全力配合,经纬的新篇章便这么展开了。

当然,也有运气加成。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能源汽车后来会变成渗透到芯片、机器人、AI和先进制造的利器,让后来的科技投资变得更加从容。王华东在经纬科技布局此后的持续判断和行动,对经纬的整体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的独立思考、坚决和行动力,让经纬更加重视、也更早切入“科技强国”这个大方向,将投资重心真正转向科技领域。加上理想(王华东主导)和小鹏(万浩基主导)的成功投资,这两家公司成为科技版图中的关键节点,让经纬有机会深入科技产业的真正脉络。在这条转型道路上,王华东的贡献远大于张颖和徐传陞。

过去十八年,经纬经历了风险投资的周期更迭和多轮投资主题切换。张颖坦言,他不是唯一的决策者,更多是在一套体系化的打法和决策机制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经纬创立至今,几乎所有优质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那些标杆项目的重大退出,都不是他单独促成的。他顶多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跟投、后续加码的环节中担任核心决策者之一。他更专注于做好长期陪伴,为基金奠定下真正尊重创业者的纯粹底蕴。

在张颖看来,他们三个人各有特点。他对人性有独到的观察,真实、直接、不拐弯。能很快看到一个创业者最核心的驱动力、底层逻辑,以及他在压力之下会变成什么样。徐传陞则更沉稳,更擅长在复杂局面里做出理性的系统判断。他构建框架、看大势、辨别真假趋势的能力,让经纬的步伐始终稳当。他们经常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问题,最后得出一致的答案。而王华东又是另外一种力量,他不仅善于学习,更难得的是极其勤奋,善于提炼,敢于落地。很多人能学,会理解,但真正能把认知变成行动,且持续迭代的人不多。王华东属于后者,他敢对抗自己的舒适区,也敢拿结果说话。这是他后来能够成长为管理合伙人的核心原因。

张颖表示,他们仨和同事们一起共同推动经纬往前走。如果没有他,他相信经纬也会依然优秀,甚至有可能比他在时还要优秀。

自强则万强:张颖的人生观与价值判断

说回自己,张颖信奉“自强则万强”,这不是口号,这种主张更多跟他的经历有关。他在中国长大,在美国读书生活,2004年又因为工作回到中国,见证了国家二十年来经济和科技蓬勃发展的历程。同时,他又幸运地找到一份以钱为杠杆、以交流为主的工作,使他能够不断迭代对复杂人性的认知。正是因为见过那么多创业者和公司,看到个人和企业命运的起起伏伏,他越发明白“自强则万强”的道理。

张颖认为,“自强则万强”有他身上的影子,但他的“强”和别人不一样。这个行业向来不缺勤奋聪明且擅于洞察未来的人,但他有一些别人完全没有的特质——对人性相对准确的体察和预测。这部分的“他”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行,也让经纬在一众VC里变得相对耀眼。他说:“我见过最好的人性,也见过最差的人性。我擅长读人,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能相对客观地看待人。我理解他们的欲望、恐惧、贪婪,也接受他们的软弱、摇摆、背叛。你问我有什么方法论吗?一切都是在摸爬滚打中产生的直觉。”

如何理解“自强则万强”?张颖认为,首先,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人生观,自强是手段,是过程,万强是目的。比如,在“利他”这件事上,很少有人比他强。当他真正用心对待别人,不为利益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个人的能量和经纬的能量都在放大,他们因此能拿下一些别人拿不下的案子和份额。所以自强则万强,之后也会万顺。当然,他知道人会变,所以不执着于回报,只看当下你是不是值得他伸手。人还是活得简单、纯粹,才能活得自由。

“自强则万强”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明确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强?在张颖看来,一个人的内核强才是真的强,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盘子,处处抱人家的大腿。他是一个内向的人,独处是他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是思考、看电影和纪录片,还是去户外骑越野摩托,这些兴趣能够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沉淀为他个性的一部分。对外,他不讨好,只筛选。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也从不设置分组。他发的内容,你不认同,自然会远离;你认同,自然会靠近。他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他,只需要留下那些气味相投的人。

张颖的朋友圈:与优秀者同行

张颖的朋友里面分成少数几类人。一类是骑越野摩托的朋友,他们个个都是狠人,平时是普通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老板,来趟国贸都能迷路,但丢到荒山里能硬撑七天。他们身上那股韧劲和生命力,是张颖特别珍惜的。

另一类,是他刻意让自己保持靠近的,各个领域里真正站得住、持续迭代、始终向上的那群人。他们当然有很多优秀的创始人和企业家,但远不止于此。还有来自不同领域、在行业里处于头部位置的人,可能是制片人、导演、竞技运动员、建筑师等等。这几年市场几经波折,他们不仅牢牢守住阵地,还在“良币驱逐劣币”的浪潮中不断精进,一步步扩大市占率。更难得的是,他们始终满怀信心,不愿安于现状,一心想挑战更高的目标。

张颖和大多数的他们没有商业关系,没有利益往来,就是单纯觉得,跟这样的人走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认真打磨自己,能从彼此身上学到东西。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持续做难的事、专业的事、纯粹的事,也让张颖不断反思自己、迫使自己更新认知、保持敏锐。

聚焦中国创业者:张颖的职业追求

生命短促,一个人能做的事总是特别有限。每一分钟,张颖都认真思考过该给谁、花在什么事情上、重要性怎么排序。最近几年,他已经很少跟同行打交道,交流最多的还是各个领域的创业者。

如今,张颖的职业追求也越来越清晰:聚焦中国创业者群体,无论是否投资过他们,通过亿万创业营或其他关系走近,陪伴各个行业的优质创业者。过程中帮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放大自己利他的决心和行动。这帮人值得陪伴、值得协同、值得深度交流,更值得在关键节点上得到毫无私欲的帮助。

张颖渴望长期陪伴创业者“以弱击强”“以弱抗强”,也擅于换位思考,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到他们的企业去考虑。他还有丰富的经验,看过最好的公司、最差的公司、最好的人性、最差的人性,因而能给出最切实的建议。

重读历史:常读常新

张颖也要感谢投中,重读历史,总是常读常新。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他的阅读感受是:首先,从大历史里看小历史。本书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大历史里,去观察风险投资二三十年的小历史,这段小历史是大脉络里不能被忽视的一段支流。另外,历史选题里,一部分是客观史实,另一部分是作者的史观,独立思考的能力难能可贵。

此外,作为亲历者,他们有机会回头审视亲自经历的这段往事,产生了一种穿越历史城邦的感觉。这城邦由他们这些人的信仰建造而成,这里边有些人信仰坚定,有些不那么坚定,有些在这边,有些在那边,还有些随时间摇摆,但不要紧,都是作品,都是历史。这本书里谈到的事件和人物,多数张颖都经历过、见证过、参与过,里边有赞叹、有愤懑、有不舍。他反思它、怀念它,也肯定它。

最后,张颖说:“2008年经纬诞生时,距离美元基金那波入华潮已经过去三年,经纬不是最早上牌桌的。可拉长时间线来看,迟来的那几步,并未让我们错失任何浪潮。这段经历让我相信,时机固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今天只要你有本事募到钱,成立一支创投基金,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那现在做投资也不晚。因为在中国这片创业土壤上,无论哪个领域,未来仍会源源不断地长出优质创始人和优质公司,他们会不断冲击新的高度。无论他们是做国内生意、海外生意,还是两者都有兼顾。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不多赘言,本书第一章的两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张颖请大家跟他一起,从2005年开启这场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