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原文标题:《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头图来自:AI生成
在装修简约、灯光柔和的打酒铺内,金属酒头整齐排列,店员正为顾客按“两”称重鲜啤、果酒或白酒。这里没有酒吧的喧嚣,顾客或即打即走,或与朋友在吧台旁小酌,搭配花生米或卤味小吃,享受片刻微醺时光。这种“酒类便利店”模式,正从区域市场向全国蔓延。
据红餐网观察,成都、上海等城市已涌现大量打酒铺品牌。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成都地区近一年新增门店超百家,其中“斑马侠打酒铺”以47家门店领跑,“唐三两打酒铺”也扩张至23家。社交平台上,“7㎡开店”“日均营收6000元”等招商话术频现,吸引众多创业者入局。
然而,这场看似火热的创业浪潮背后,一个关键问题亟待解答:打酒铺究竟是可持续的新消费赛道,还是资本催生的短期泡沫?
社区街角、地铁口旁,打酒铺正以“茶饮店”的姿态渗透日常消费场景。其门店模型普遍采用20-40㎡小店,通过自助打酒或店员快速服务实现“即买即走”。产品按毫升或“两”售卖,SKU覆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等30余种品类,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化口味成为标配。定价方面,15-35元的客单价与茶饮品牌形成直接竞争,部分门店甚至推出“85元畅饮”活动吸引客流。
为提升复购率,打酒铺深度运营私域流量,通过会员体系、社群活动将“打卡客”转化为“回头客”。例如,成都某品牌通过“每周会员日”活动,使老客消费占比达65%。这种“茶饮化”改造,本质是将酒类消费从社交场景延伸至日常场景,试图复制奶茶行业的规模化路径。
尽管招商广告宣称“低成本高回报”,但实际运营数据揭示另一面。红餐网调研发现,打酒铺启动资金多在10-20万元区间,涵盖装修、设备、物料及运营成本。营收方面,头部品牌单店日营收可达5000-6000元,但普通门店仅3000元左右,部分“店中店”模式日均营收甚至不足千元。
更严峻的是行业关店率。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部分区域打酒铺关店率超30%,一些品牌上半年开店、下半年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资本涌入导致赛道盲目扩张,“头部品牌尚未跑通模型,中小品牌已开始价格战,最终损害行业生态”。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打酒铺的运营难题同样突出。关爷打酒创始人黄朝勇表示,全国饮酒习惯差异导致连锁化困难,“北方消费者偏爱高度白酒,南方则钟情低度果酒,产品策略需因地制宜”。木兰打酒创始人叶云则指出,复购率低是行业通病,“消费者尝鲜后,缺乏持续消费动力,门店需通过情感连接提升粘性”。
此外,酒饮消费的季节性波动、SKU扩张带来的品控风险、滞销库存处理等问题,均考验着运营者的综合能力。例如,某品牌因未及时调整夏季产品策略,导致果酒滞销率高达40%,直接侵蚀利润。
打酒铺的走红,本质是抓住了年轻群体“微醺社交”与“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其茶饮化改造、社区化布局、私域运营等策略,为传统酒类消费提供了创新样本。然而,赛道过快扩张已显现透支风险:部分品牌为追求规模放弃品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消费者教育不足,散装酒消费习惯仍需培养。
对于创业者而言,需清醒认识三大门槛:一是供应链能力,需建立稳定酒源与品控体系;二是区域化运营,需根据本地消费习惯调整产品策略;三是差异化定位,避免陷入“低价内卷”。正如蒋毅所言:“最终活下来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想得最清楚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743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