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至成

近日,化工行业迎来一则重磅消息:亚星化学(600319.SH)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支付现金+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天一控股等24名股东持有的山东天一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一化学”)100%股权。交易完成后,这家溴系阻燃剂龙头企业将正式成为亚星化学全资子公司。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亚星化学净资产为4.5亿元,而标的公司天一化学净资产达13.44亿元,规模约为前者的2.99倍。这场被市场质疑为“蛇吞象”的并购交易,引发投资者高度关注。时代周报记者11月19日致电亚星化学求证,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以“预案刚发布尚处敏感期”为由未作回应。
重组预案披露并复牌后,亚星化学股价经历剧烈波动。11月18日及19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11月20日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板,但最终收报10.42元/股,下跌3.25%。市场对这笔交易的预期分歧明显,既有资金押注产业链整合红利,也有声音担忧高负债并购风险。
预案披露,亚星化学拟向天一化学股东发行股份(定价5.83元/股)并支付现金完成收购,同时向包括控股股东潍坊市城投集团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现金对价、标的资产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深究募资动因,亚星化学资金链已濒临临界点。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高达6.7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2.61亿元,而货币资金仅6149.81万元,现金及等价物余额更是缩水至815.31万元。
经营数据更显窘境:2022-2024年净利润连续三年同比下滑,2024年及2025年前三季度分别亏损0.97亿元、1.44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15%,远超行业安全线。
与收购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一化学展现出稳健的盈利能力。财务数据显示,其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83亿元、11.2亿元和6.94亿元,净利润达0.54亿元、0.71亿元和0.34亿元,近三年资产负债率均低于50%。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一化学核心业务覆盖阻燃剂、新材料、钾盐、膜材料四大板块,拥有专利技术超百项。其溴系阻燃剂产能产量居国内首位,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突破70%,在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亚星化学在预案中坦言,自2019年底生产厂区整体搬迁后,主营业务氯化聚乙烯(CPE)的竞争格局被重塑。目前公司仍处于产能恢复期,经营成效承压。
隆众资讯CPE行业分析师胡宇雪指出,当前行业面临供需失衡挑战:原料价格下跌但利润仍亏损,反映市场竞争加剧与需求疲软。预计未来两年供应端虽有新增产能,但需求弱势格局难以扭转。下游PVC行业景气度低迷,进一步加剧企业间竞争。
烧碱、双氧水业务同样低迷。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大产品市场“价格上行阻力较大”,亚星化学亟需通过外延式发展突破增长瓶颈。
交易完成后,亚星化学产品线将新增溴系精细化工产品及新材料、钾盐、膜材料等板块。公司认为,此举“有助于增强盈利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切实提升竞争力”。
隆众资讯溴素分析师徐通分析称,伴随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及储能产业扩张,溴系阻燃剂作为核心材料需求将持续放量;同时,5G、AI设备普及将带动电子级溴系阻燃材料需求增长。两大领域均具备强劲增长潜力,为亚星化学提供战略转型契机。
这场“以小博大”的并购能否真正破解亚星化学的亏损困局?时代周报记者将持续关注交易进展及市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