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
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首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涉及伪造病历、虚构医药服务、重复收费等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公布的6起案例,揭示了医保基金监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标志着‘驾照式记分’制度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6起典型骗保案例曝光,中医医院成重灾区
此次公布的案例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6起案例中有3起涉及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教授指出,中医理疗服务如灸法、拔罐等操作难以全程留痕,中药饮片溯源困难,且中医医院更易针对中老年人下手,通过‘黄牛’以‘免费推拿’等为诱饵租用医保卡骗保。
‘驾照式记分’制度落地,精准追责强化监管
面对医保基金监管高压态势下欺诈骗保行为仍屡禁不止的现状,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1月印发《医疗保障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经办规程(试行)》,正式实施‘驾照式记分’制度。该制度将监管对象从机构延伸至个人,对责任人实行精准追责。
根据《规程(试行)》,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主要负责人。记分规则如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典型案例处理:记分与刑事追责并行
在首批公布的案例中,‘驾照式记分’制度已显现威力。例如,北京市医保局对陈某在三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的欺诈骗保行为,予以一次性记12分处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3年,并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上海市宝山区医保局对参与虚构医药服务的吴某胜、吴某等人分别记11分,暂停医保支付资格6个月。
邓勇教授分析认为,‘驾照式记分’制度具有三大意义:一是将监管对象从机构延伸至个人,避免个人有恃无恐;二是通过记分制依严重程度处罚,增强威慑力;三是引导医务人员诚信自律,实现溯源治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同时保护医护人员。
医保基金监管迈入‘精准到人’新阶段
此次公开的6起典型案例,均为‘驾照式记分’制度落实后的监管成果。国家医保局通过追回医保基金损失、处以罚款,并对责任人实行记分管理,构建了‘机构+个人’的双层监管体系。邓勇教授指出,该制度有助于打破医保基金监管中的信息壁垒,形成对职业骗保人的长效约束机制。
随着‘驾照式记分’制度的深入实施,医保基金监管正从‘机构为主’向‘精准到人’转变。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